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桥镇一餐

  ■赵韩德 文

  吴君夫妇,十年前把一套房,送给儿子成家立业,自己租房度日。最近在浦东高桥镇附近买了套居室,不大,装修得雅致精洁,我们赶去祝贺。吴君和太太喜气洋洋,和我们聊天说笑。之后,吴君得意地说,我们高桥老街——已经是“我们”了——很有看头的呢,去看看?我们马上接受。

  先吃午饭。附近餐馆很多,吴君定要让我们去尝尝“浦东本帮菜”,我一听就乐了,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浦东人,一直惦记着“老八样”呢。曲曲弯弯地在小巷里走近路,忽而就到了街口,一看,一家门面颇大的本地饭店“常兴菜馆”。我如遇故人,马上想起几十年前我结婚时,在我家天井里大展手艺的高桥大厨,笑眯眯忙而不乱的气度,翻动手上炒锅得心应手,天井内外香味飘逸。

  吴君与我相视一笑,进入店堂。店家雅。金字楹联曰:“长铗归来乎有鲈脍莼羹放歌开盛宴,大江东去也趁尧天舜日把酒话中兴。”

  现在店家都兴追溯历史展示文化,何况常兴菜馆这样的老店。镜框里一幅店照片,拍摄于1931年,两层楼四开间的木楼,窗棂清雅,栏杆雕花。边上还有一张彩色照,竟是一张结婚证。这张结婚证的精美使我大开眼界。画面漂亮喜庆,人情味十足,热情洋溢,周围鲜花,右上角两个胖娃娃,寓意美好;左下有本翻开的书,书上一捧鲜艳玫瑰。书侧隶体:“同心永爱”。落款是结婚人姓名和印章;证婚人姓名和印章;介绍人姓名和印章;主婚人姓名和印章。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二日”。想当时婚宴就摆在常兴菜馆,香车宝马,鼓乐喧阗,爆竹声声,何等热闹。

  包容开放的上海文化浸透城乡。常兴菜馆创建于民国时期,本帮菜为其特色。现在这西街河畔的总店,是重建的仿古酒楼,饭馆建筑高敞,还带有西洋味——民国时期上海的很多高档建筑都融合中外,中西合璧。

  入座,四个人,就老八样里挑几道菜吧,多了吃不完。很快就上来了:扣三丝,草头圈子,蒸三鲜,红烧划水。扣三丝是本帮菜经典之一,讲究厨师的刀上功夫和成型。笋丝火腿丝鸡丝切成三色细丝,布成小丘状,蒸熟,从碗中扣出装盘,以高汤浸之,入口细腻,回味妙不可言。蒸三鲜主要有爆鱼、肉皮、咸肉,配以肚片鱼丸冬笋片,白菜衬底。我爱其中肉皮,丰厚酥松,饱含鲜汁,轻轻一咬,满口腴美。肉皮之松软耐嚼,几是朴素达至美的境界。圈子即大肠,糯而入味,浓油赤酱带甜,碧绿的生煸草头托之,美如油画。红烧划水(鱼鳍),色香形味俱全。

  本帮老八样源于浦东当地的农家菜。食材平常,如河鳗、猪肉、猪下水、猪爪、黄鳝、青鱼、鸡、虾、笋、时蔬……后来,上海开埠,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各菜系汇流上海。上海本帮大厨不断吸取外地菜系尤其是苏锡菜的长处,发挥本帮菜红烧、生煸、煨、炸、糟、蒸等烹饪技术,逐步形成浓油赤酱、咸淡适宜、原汁原味、醇厚鲜美的特色。

  一番好餐之后,出门逛高桥老街去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手持道具
桂花香里的旧居
锦溪古莲桥
高桥镇一餐
州桥老街弹格路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高桥镇一餐 2022-12-06 2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