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文
国庆小长假“微旅游”到了有4个大A的嘉定“州桥老桥”景区。漫步在“一塔二河三街四桥”中,原本是为体味自宋以降历朝历代的江南风情和美食,却未曾想与那里的“弹格路”来了个“亲密接触”。
早上九点稍过,甫一踏入州桥老街,四下里游人尚寥寥。而传统巷尾街头、茶坊酒肆的“烟火气”已扑面而来,满眼臭豆腐、烤面筋、麻辣烫、绝味鸭脖……店招广告,招揽顾客的小喇叭声此起彼伏。
看街头陈列的景区介绍得知,自南宋嘉定十年以来,这里就是嘉定城区中心,千步之内有宋元明清的历代古塔、旧庙、名园。果见,有几处从别处迁建而来的老房子,修旧如旧尽力保留着历史风貌,在墙角拐弯处还特意显露一块当年的基石,可供游人触摸。
脚下的弹格路,更一步步唤起了我原以为淡漠的记忆来。
“原生态”的鹅卵石、石块铺筑的“弹格路”是以往上海的一大特色,最大特点就是高低不平,如今早已是“稀缺资源”了。
记忆中,位于虹口市区老家门前的天水路就是这样的一条路,但在步履蹒跚的孩童时期也很少因为“弹格”而跌跤的。随意掰掰手指头,那时周围的海伦路、宝安路、长春路……弹格路真的太多了。在夏季酷暑天,众人多穿木屐俗称“木拖板”行走,特别一早一晚,总有早起上班、晚归回家的人路过,弹格路上“啪嗒、啪嗒”声声不绝;而因天热露宿街边的人们照样酣睡不误。每天早上,听得窗外传来“咣当咣当”声,便知是倒马桶车来了,要起床上学了。
因为容易磕绊所以也多有诟病,譬如“弹格路上踏脚踏车——屁股痛”,邻里相处“不能像弹格路——摆来摆去摆不平”;而家长教训小孩总是“不好好读书,今后就走弹格路”,邻里老人倒很知足:“弹格路老好了,我们小辰光只有烂泥路。”
在岁月“打磨”中,路上原本粗粝的块石也“润”了很多,行走上面的“啪嗒啪嗒”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逐渐消失。到州桥老街这么一走,忽然有了找回生活中曾经流失的那部分的感觉。
有的古镇老街为显现“老”“古”意味,会特意保留一段弹格路,距离不长只是让游人“意思意思”罢了。而州桥老街内的道路,却大部分都是如此,来此游览赏景、酒店聚餐必须“实打实”地走一遭,凹凸不平的路面会有或轻或重的硌脚感觉,不知别人是否觉得不适或麻烦;在我而言却犹如唤起记忆的足底按摩,打通关联早远生活的任督二脉,在“啪嗒啪嗒”声响里重回年少懵懂时。
回程时,汽车在平坦如砥的高速公路上疾驶。家人嘲笑说:“柏油马路走多了,腻得慌才有这份闲心。”
可是,满眼雕檐叠瓦的江南园林、木门铜锁的古朴民居,无数只红灯笼随风摇曳,营造的一番古色古香的诗境画意,还是离得较远,曾是生活一部分的弹格路却是不同,分分钟就能“代入”到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