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龙塔的灯光

  ■赵韩德 文

  香港诗人晓帆有短诗《比萨斜塔》:“千里迢迢/只看一个/斜的榜样。”我去青浦青龙寺塔,“只为了/看一看/沧海桑田。”

  苏州河景观极美。有开埠初的优雅外滩源建筑群,有最新的网红打卡点天安千树大厦,有浸满民国历史的苏河十八湾,而四川路桥、河南路桥、乍浦路桥……一座座卧波长虹更是弧线优美,韵味曼妙,星月之夜桥灯波影如天上人间。苏州河有个诗意盎然的名字,叫吴淞江;唐杜甫有诗:“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出上海境,这河仍叫吴淞江。

  吴淞江是太湖东流之水。《水经注》述长江,仅到太湖。郦道元那个时代,沪渎(上海)还名不见经传。郦道元述长江而至太湖,曰长江有分支南江注“五湖口”,五湖即太湖。郦道元援引古赋,对太湖充满尊敬:“头首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太吴以当胸。”同时还提到了吴淞江——“东则(吴)淞江出焉。上承太湖,更迳笠泽。”并且,“(吴)淞江自湖东北流,迳七十里,江水歧分,谓之三江口。《吴越春秋》称: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太湖。至于太湖之东,关于吴淞江和沪渎,“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故川旧渎,难以取悉。”

  吴淞江出太湖而东,便自和青龙寺有大渊源。

  电视里看到有人开始考察青龙寺塔,我就存于心了。长假里,儿子问我想去哪?他可以有一整天时间开车陪我。我马上跳出三个字“青龙寺”。因为如果没有车,去那里颇不便。

  终于看到了青龙寺塔。它被一道橘黄的矮墙围起,分明处于保护状态。千百年的风雨岁月,化蚀了砖塔的层层“笋壳”,只剩下“笋心”,一枚苍暗、布满斑驳坑洼、凹凸不平的圆柱体。古砖塔如大地苍老之手,向上欲拨云天之弦。我观之出神。可惜古青龙寺、青龙镇已无存,惟余此原塔。

  有介绍,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此塔当年高耸入云,是海船驶向青龙港的航行标志。北宋前,泛越东海之船由吴淞江西行入内陆,至青龙镇泊舟。

  我在脑中的地图上思索,于古老的松江城、嘉定城之间作连线,此线之东,唐宋时为滩涂和海域,那么吴淞江出口处的青龙镇(位于今青浦白鹤镇)就是当时的出海口了。海船要进出吴淞江,自然把青龙寺塔的灯火视为灯塔。我去过现在的黄浦江吴淞口,也去过外高桥长江口,跺跺脚下的大地,最早的出海口,原来在此青龙塔下。拂拂扑面的田野清风,花木蔬果之风,当年是夹着江水海浪气味的。

  青龙塔所在地青龙镇当时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海舶辐辏,商贾云集,酒肆歌楼,红尘繁华。“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据说来过此镇的有米芾、陆游、范仲淹、苏轼、秦观、张先……一个多么让人羡慕的“朋友圈”。

  忽而看到一个名字:袁山松;一个名词:沪渎垒。心头一震。文字牌介绍:“东晋袁山松在附近修筑海防城堡,名‘沪渎垒。’”袁山松是东晋大臣,文学家,旅行家。想不到他的名字会出现在青浦白鹤。袁曾作《宜都山川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俛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真乃传世美文。

  袁山松的故乡远在河南周口太康县,官至吴郡太守,献身于沪渎垒。东晋隆安五年,海盗孙恩作乱,大掠东南。袁公守沪渎,垒破被害。我默默,向这位保卫古上海的英雄致敬。

  北宋前期,吴淞江还“故道深广,可敌千浦”。但到了北宋的后期,吴淞江中游的青龙镇白鹤乡和盘龙汇一带,由于河道曲折,日益淤塞,又极易泛滥,当地便在其北开凿新江,拉直河道,太湖水经新河道直流向东,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吴淞江、苏州河。吴淞江离开了青龙镇。所以在青龙塔下,现在已看不到吴淞江的浩渺江水。粼粼江水和古灯塔的坚毅灯光,依稀、遥远地存在于想象和怀念之中。

  仰望着古意苍苍的青龙塔,愿它永不倾倒。有位大文人说:“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凋零、残破、磨灭和侵蚀,使古塔具有庄严的废墟之美,直达人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小松鼠
满林绝青翠(杭州建德)
我有一双会飞的翅膀
青龙塔的灯光
治标必先治本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青龙塔的灯光 2023-07-18 2 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