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郎桥堍下的“沪宁戏院”

  ■王建运 文

  沪东杨浦境内有条兰州河,因紧挨着始于杨树浦路黄浦江向北延伸的兰州路而得名。河流经过长阳路上高郎桥(现兰州路桥)再向北,就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有名的棚户区蒋家浜了。

  兰州河东西两侧加邻近的杨树浦路上,集中了从旧上海就沿袭下来的纺织厂、织布厂、制鞋厂、木材厂与制药厂等企业,于是这里也是沪东地区最大的产业工人集聚区,这里的工人家庭又大都以苏北、江阴、苏锡常籍人员组成,其中又以苏北籍人员占了大多数。

  沪宁戏院坐落于长阳路高郎桥堍南侧蒋家浜边上一条弄堂内,基本满足了旧时居住此处苏北籍人员观赏江淮戏剧的文化需求。

  讲沪宁戏院,有必要讲点沪东地区的文化娱乐场所的简史。

  1927年,距离上处不远的怀德路上建成了沪东境内首家文化娱乐场所“天一楼”。至上海解放前作为下只角的杨浦区,几乎没有像样的戏院舞台,号称沪东第一台的“云鹤楼剧场”建于1933年,加上以后陆续建成的楚城、胜利、东新、朝阳等戏院,大都简陋狭小,全部座位累计总数在500余只,所演出的戏曲多为淮剧、扬剧、沪剧与越剧。

  为适应观众要求,这里大都以苏北戏为主,但因票价卖不出档次,来此演出的多为三流剧团与演员,以跑码头吃开口饭为主,一些戏剧界的大腕名角几乎不会光顾这里。

  我小时生活在兰州河西侧的外婆家,外婆是解放前就在怀德路上的大中华胶鞋厂工人。大名鼎鼎的沪宁戏院于上海解放后第二年建立,设有座位461只,演出剧种以江淮戏、扬剧与越剧为主,在沪东工人文化宫尚未建成之前,沪宁戏院应该是杨浦拥有观众席最多的戏院。

  幼时我曾随外婆至沪宁戏院看过江淮戏,当时舞台戏开锣至散场一般都在二三小时之久,开场时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这时倒有点新鲜感觉,后来戏文里唱的讲的我根本听不懂,而所谓名角非要到最后压轴戏时方才出场。我当时年幼无知,故不到散场即呼呼睡着了。

  到了文革前期,杨浦几个小型民间的沪剧团、扬剧团、评弹团等,随着1958年文艺整风与公私合营兴起均解散了,产业工人集聚的杨浦区仅存留沪宁、东新、鞍山、楚城与朝阳五家剧场,拥有座位最多的仍是沪宁戏院。

  沪宁戏院也彻底告别演出戏剧而改放电影。当时我已读小学五六年级,去放电影的沪宁戏院看电影,成了我们那时不二选的地方。尽管那里放的是二轮电影,但因票价平均只有8分至1角,周边的工人与其子女常常乐此不疲。

  当年我在沪宁戏院看过我们那代几乎所有的电影,如《奇袭》《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铁道卫士》《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其中不少还是黑白电影,看完电影模仿上述影中角色的讲话与腔调,成了儿时我们的时髦表现。有一年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风靡全国,沪宁戏院即使加了早早场加晚场,仍是场场满座。

  出沪宁戏院大门的弄堂口左边,即高郎桥堍下的河道边,还有一家一开间半的饮食店,卖大饼油条豆浆、面条馄饨等,有时看电影散场缠着大人买碗小馄饨吃,那在当时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了。

  现在回想,沪宁戏院的设施真是极度简陋,观众大厅的地面不是斜坡式的,从入场口至舞台前都是平地,故观众席只能做成由前排至后排逐步升高椅脚的座位,用白木做成的一排排长椅席,座位号书写在木椅背后,中间没有明显的间隔,故一排长椅上坐满超出席位的人数是常有的事,为此观众之间常会发生口角。上世纪末,随杨浦区城市重新规划与旧区改造,沪宁戏院被拆除结束了历史使命,成为了我人生中难忘的童年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4年前的英语广播讲座课本
高郎桥堍下的“沪宁戏院”
三只虾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高郎桥堍下的“沪宁戏院” 2023-08-15 2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