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信芳 文
1978年,越剧电影《红楼梦》被解禁重映。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风靡大江南北,让越剧《红楼梦》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线,也让我喜欢上了越剧,同时认识了影片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扮演者——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特别是徐玉兰老师,她声腔阳刚,又不失隽永和优雅,凭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表现力,将贾宝玉顾盼传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饰演的宝哥哥宛如再世,栩栩如生。
当时,徐玉兰还住在复兴路,我上门访问了她。
那时,我才知道,她出演《红楼梦》时已经是位30多岁的母亲了。她个子不高,人也比较丰满,可是往舞台上那么一站,整个人的气度就在那里,你不得不相信她就是那个翩翩佳公子。她的嗓子是女小生中难得的,即使是唱快板,也吐字清晰,高昂有激情,她唱“宝玉哭灵”的时候,一连二十多句没有伴奏,音准精确,层层递进,是越剧创造人物的一个高峰。
然而徐老师却说:“我不是天才,为演活贾宝玉,我是用尽心血的。”她告诉我,那年一接到演宝玉的通知时,就很担心,因为当时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对她说,你要演贾宝玉,至少要通读十遍《红楼梦》。
话虽这么说,但她确实感到,要演好人物,不读原著不行。徐玉兰有看书的习惯,于是抓紧时间,定下看书计划。可那时演出多,根本没空余时间,恰好此时要去苏联、德国演出。
“当年我们是坐火车过去的,到莫斯科要九天九夜。我特意要了个上铺,上车后就看书,有同事不断来拉我,要我打扑克,我没下来。到了莫斯科演完后,又去民主德国,要五天五夜。就这样,这么一个月下来,我将《红楼梦》通读了三遍。这样,我对剧中的人物基本有了框架。我感到,比起我演《西厢记》里的张生,那宝玉复杂多了。”
徐玉兰把人物关系分了组,与父亲、母亲、老祖宗一起的时候怎么表现,与晴雯、袭人她们在一起又怎么样,还有与钗黛的复杂关系如何处理。最难的是宝玉出场的戏,《红楼梦》里开场,贾宝玉14岁,而那时徐玉兰已经34岁了。年龄与角色差距较大,加上近代的昆曲、京剧、川剧和锡剧等出现了一批“红楼戏”,人们心目中都已有了贾宝玉的影子。徐玉兰为此曾去找过红学家王昆仑,还买了好多无锡、天津的泥人捏的宝玉形象,希望有所启发。
徐玉兰思索着,能不能像小时候那些地主家的孩子一样,大摇大摆地走路?“可宝玉是大家公子,受礼教束缚,不能跳来跳去。”后来想到通读原著时的一个情节:宝玉有一次和王熙凤出游,庙里的师傅喊宝玉,请他带回一串檀香串给老祖宗。徐玉兰说:“我就想,能不能上场迈大步,但是手里摇晃着这串檀香串。后来一试,导演就说好,说这设计得好,又天真又大方。”
对贾宝玉的每段表演,徐玉兰都作了分析,而对于宝黛的爱情关系,她更是梳理得清清楚楚。一开始是爱情的前奏,再是萌发,再是爱情明朗化,接着是爱情的成熟,如痴如狂,最后是爱情的升华。编剧徐进特别喜欢小说里那段“试玉”,正因宝玉爱得深,才那么莽,所以,他在戏中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情节。徐玉兰觉得这对塑造人物很有用,因为这是宝玉第一次公开表示爱情。听到消息的时候,眼睛直,手脚僵硬,后来以大幅度和蛮横的动作大叫,“把姓林的都打出去”。
1962年,越剧《红楼梦》搬上银幕,导演岑范保留了舞台上最精华的段落,“电影版”比起“舞台版”没有大删减。由于镜头的关系,特写对于演员来说,表演的要求更高了。他启发演员“宝黛的爱情不能作为一般的才子佳人来表演”。还说,舞台上再优美的动作,到了电影里就显得不真实,因此,要靠内心来演戏。
习惯了在舞台上的表演,徐玉兰第一次看到电影样片的时候,那种夸张的感觉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后来,我总结出,拍电影的眼神、表情都要浓缩,感情要蕴涵在心中。”
徐玉兰老师离开观众已经6年,但她认真通读《红楼梦》的情景,对艺术表演的精益求精和敬畏坚定,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