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15分钟”概念日益“风靡”的当下,“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逐步将养老服务的“家门口”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生日会上,百岁老人戴着寿星帽,在大家的簇拥中眉开眼笑;免费上门理发,解决“头等大事”,让老人们“清清爽爽过节”;长寿面大餐“兵分两路”,大家边吃边聊,不亦乐乎;从“被动监管”到“主动提升”,“长护险白皮书”实现护理全过程的可量化、动态评估……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杨浦全力打造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离更多老人的“家门口”越来越近。
当社区开启“尊老爱老嘉年华”
百岁老人戴着寿星帽,在大家的簇拥中眉开眼笑
点缀着寿桃的蛋糕、大捧的玫瑰花束、新鲜的果篮……10月17日,陈阿英的茶几上摆满了礼物,社区工作人员、居委会干部、街坊邻居等围坐一圈,听老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我胃口好,爱吃肉,平时每天乐呵呵!”陈阿英笑着说。
陈阿英是小区里有名的老寿星,常年独居,下个月就将迎来100周岁生日。“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陈阿英戴着寿星帽,拍着双手打节拍,在大家的簇拥中眉开眼笑。当天,四平路街道“迎重阳”主题活动,就在这场特别的生日会中拉开序幕。
头发白了,腿脚慢了,老人乐观开朗的天性却从未改变,看到这么多人一起来祝寿,她难掩兴奋,“开心,太开心了!家里热热闹闹的,好多张熟面孔,大家都来看我,真是我的福气。”
在众人的祝福中,陈阿英许下心愿,吹灭了蜡烛。大家一起切开了蛋糕,一口一口分享着快乐。
除了温馨欢乐的生日会,公益理发服务也是活动的重要部分。
“感谢街道为我们老人提供这些服务。”九十多岁的居民黄惠珍因患病而腿脚不便,难以出门,进理发店理一次发更是难上加难。她表示,本次活动考虑到了居民的实际需求,解决了生活难题,让老人们能够“清清爽爽过节”。记者了解到,专业理发师在10月17日-18日期间,为包括陈阿英、曲洪兰两位百岁寿星在内的首批15位老人免费上门理发。
据悉,后续,街道将继续排摸并开展公益理发服务。“我们街道的老旧小区数量多,老龄化比重高,这些老人岁数大了,不会用手机,也不方便出门,很需要我们的关心与关注。提供公益理发服务,就是希望为大家做一点实事,让老人们开心开心。”四平路街道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毛锡金告诉记者。
长寿面大餐“兵分两路”,两头都能“轧闹猛”
10月21日,“滋啦滋啦”的油爆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不断从国华广场一家面馆的后厨传出。炒浇头、煮面条、分装,几位大厨配合默契,忙得热火朝天,为的就是给市光路第二居民区的老人们送上重阳佳肴。
店长冉志辉也在其中忙活着。他说,为了中午这一顿面,他们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策划了,“今天除了主打的长寿面,我们准备的所有浇头都是店里销量高的几款,比如红烧狮子头、酱爆猪肝、冬笋肉片等,还准备了小份重阳糕,做得尽可能软一点,方便老人消化。”
一道道菜送上餐桌,大家边吃边聊,不亦乐乎。记者了解到,这些在面馆堂食的老人都是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分子”。“味道很灵的!尤其这个肉圆,烧得很入味,让人吃了还想吃。”张慧娣说,“我们很感谢居委会和这家面馆,时刻牵挂着我们,很开心。”
同一时间,这样的长寿面大餐,在相距一个路口的市光路第二居民区活动室,也拉开了序幕。
面馆工作人员把工具与食材带到现场,为老人们现烧现煮。
86岁的王红英和老伴一起来了。有机会出来“轧轧闹猛”,王红英很是高兴,“这是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小区邻居碰碰头,彼此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很好。”
本次重阳节活动,市光路第二居民区与周边商户联动,旨在把温馨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老人们欢度重阳佳节。“参与这场活动,为老人服务,很有意义,看到老人们的笑容,我们非常开心。希望以后还能多多与社区合作,参与公益活动,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冉志辉表示。
此外,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享受到了送面上门服务。
“这次一方面想感谢老年志愿者平日对社区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关爱辖区老年人,祝福大家快乐、健康、长寿。”市光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琚慧婷说。
“15分钟养老服务圈”,离老人“家门口”越来越近
一直以来,杨浦都是养老大区,截至2022年底,拥有户籍老年人口41.9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40.34%。杨浦始终高度重视养老工作,通过“数字赋能”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着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家门口”的服务。
杨浦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朱鲁佳表示,目前,杨浦已有2400名低龄老人志愿者和1.2万名社区高龄困难老人结对,每周提供日常关爱、互助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家庭互助这种形式,弘扬尊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更多形式的关爱服务,通过智慧养老场景,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安全的居家养老环境。”
当长护险照护服务实现全过程“可量化”
长护险制度是在老龄化趋势下,我国为应对养老资源紧缺出台的重要举措。自启动长护险试点工作以来,杨浦已有3.4万失能老人享受长护险照护服务。
日前,杨浦区医疗保障局正式发布《上海市杨浦区长护险居家服务管理规范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旨在为长护险服务培训、实施与监管提供科学的量化标准,进而加速推动规范、安全、高品质照护服务在沪落地。
一位患有严重皮肤病的九旬老人,曾为杨浦区长护险“最美护理员”钱翠红写下长长的感谢信。
钱翠红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老人时的场景,“大腿到脚面的皮肤溃烂流水,看到老人眼中的绝望,很心酸。”于是,她在网上查找相关治疗方案,四处奔波买药,再带着药到三甲医院咨询医生,利用休息时间每天上门为老人涂药包扎……在钱翠红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皮肤逐渐好转、结痂痊愈。老人多次提出给予报酬,都被婉拒。
2023年杨浦区长护险服务调研显示,服务群众对政策及服务的平均满意度均高于9.5分。然而,随着服务需求的增加,供给端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监管难度加大等诸多压力,《白皮书》的出台,正是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服务水平、破解长护险服务难题的具体举措。
自长护险试点以来,上海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通过资源整合,形成高效的上下联动与协同处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据了解,《白皮书》是在杨浦区长护险试点经验基础上,由专业团队编审,重点围绕服务政策、服务项目内容、服务人员资质、服务标准与规范等多个方面进行严谨解读。尤其针对42项服务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明确了服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更好地建设护理人才队伍,《白皮书》首次将42项操作评分标准单独列为重要章节,帮助服务人员转变意识,实现“被动监管”到“主动提升”,实现护理全过程的可量化、动态评估。
今年8月2日,2023年度长护险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竞赛在上海三明大厦落幕。活动自7月中旬启动以来,杨浦各护理机构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部培训、内部选拔,共选送50名优秀护理员参加技能培训及竞赛。
经过激烈角逐,本次竞赛共诞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10名。“比赛既重技能表现,又重人文关怀,让我深受启发。”一位获奖护理员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更为注重规范操作以及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把政策的“春风”吹进老人心里。
“详尽、标准的政策解读、服务规范,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定点服务机构、护理从业人员科学地开展长护险服务工作,是从业者必备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科普‘参考书’,方便长者及家属了解、理解政策规定,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有‘理’可依,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杨浦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年,长护险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全国49个城市。《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上海市长护险服务进入崭新阶段,已初步形成居家照护的“上海标准”,也为全国各试点城市探索高标准护理服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理论模板。
据悉,下一步,杨浦区医保局将进一步深化长护险试点工作,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拓宽破题思路、推进人员培训、强化跟踪考核等多方面,促进长护险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失能长者的幸福感、获得感。
钱翠红已在护理员岗位上坚守多年。“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善待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她说。
■记者 汤顺佳 毛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