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莹 文/摄
本报讯 春节至,延吉新村街道内江大板房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始建于1966年的控江路501号-515号(单号)由两幢5层建筑组成,因房屋为大型预制板装配式结构,俗称“内江大板房”。
今年春节,是居民们在这将要成套改造的“老屋”里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大家既感怀居住了几十年的过往旧时光,也对即将实现的“新居梦”充满了美好的期盼。
内江新村居委干部也来到这里,慰问独居老人,以及生活不便、生活困难的居民们,确保大家踏实地过个幸福年。
“当时作为‘先进’拿到了内江大板房的房子”
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内江大板房房子陈旧、电线纷杂、厨卫合用、起居空间狭小、环境阴暗潮湿,240户居民常年面临着“如厕难、洗浴难、烧饭难”等种种生活困境,改善居住环境的心情十分迫切。
2023年9月28日,内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项目首次征询即实现了高比例生效。当天,居民们欢呼雀跃、相互拥抱,庆祝盼了多年的“新居梦”即将实现。
这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出台后全市首个原址改建+协议置换项目,是杨浦区去年启动的三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杨浦区历年来协议置换比例最高的项目。按照杨浦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该项目将于春节后启动二次征询工作。
今年80岁的叶阿姨在内江新村做了15年的“赤脚医生”,“当时我是作为单位的‘先进’拿到了内江大板房的房子,面积是18.6㎡。当时家家户户都使用痰盂罐,我们能用上抽水马桶,是相当高级的。”叶阿姨在这里一住就是47年,在这里结婚生子,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这里。
在大板房内,三户人家共用厨房、卫生间,叶阿姨说:“我每天晚上烧好一壶热水,放在煤炉上保温,第二天早上,三家都可以一起用温水洗漱。”
在煤卫合用的房屋格局下,邻里之间日常走动频繁,形成了无法割舍的互助邻里情。“对门的年轻妈妈在工厂工作,平时会上夜班,孩子就在我们家吃饭睡觉;有时我上门给别人看病,自己孩子没法管,楼上邻居会帮我带小孩。”她笑眯眯地沉浸在往昔温馨的回忆里,“以往春节,一群小朋友都在弄堂里跑来跑去,很有烟火气,年味十足。”
“老屋”里,踏实地过个幸福年
自该成套改造项目启动以来,延吉新村街道对大板房中生活困难的住户进行多轮排摸,目前共有100余位。街道依据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依据相关政策开展帮扶,开展定期慰问。
“内江大板房共有8个门洞,8个居委干部一一对应。里面所有的信息都已经搜集清楚,并保持动态更新,包括基本情况、搬迁意愿、是否有特殊需求等。对于在外租房或搬家时有难处的居民,做好对接沟通,让居民遇到困难知道找谁,能找得到人,能得到回应。”内江新村居委会主任徐峥告诉记者。
除解决生活困难之外,赶在春节来临之际,街道还积极协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对于居住在大板房内的低保家庭在读大学生、就业年龄段失业人员、残疾人群等进行结对上门慰问以及现金帮困救助,为老旧斑驳的楼栋带来浓浓暖意。
改造在即,内江大板房不少居民已经做好“过渡”的准备,对于房屋不再投入花费进行装饰。为了烘托出年味儿,大家都纷纷拿出了“老物件”进行装点,“这是我用了半辈子的老式碗橱。”一位阿姨向前来慰问的居委干部展示着自己的“古董”,她将老式碗橱擦拭一新,重新摆放了出来,并且将厨卫打扫干净。
65岁的梁阿姨是1985年嫁过来的“大板房媳妇”,在这里整整住了40年,见证了大板房的兴衰。她梦想着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厨卫,“今年过年就在‘老屋’里将就一下,马上就要改造了,就盼着改造完和老人孩子在新房子里过上新生活。”
成套改造在即,居民们对过去的时光念念不舍,同时期待和展望着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