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铜娟 文
小院里的梅,深褐色的树干遒劲有力,古意盎然。新抽出的枝条泛着浅浅的绿意,鼓鼓的红色花苞紧贴枝条,像被顽皮的小孩粘贴上去似的——次第有序。
一些梅花已经盛放。玫红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小巧精致。白嫩的花丝头顶着淡黄的帽子,颤微微的,像是一只只跳舞的小蝴蝶,让整个小院浸润在一股清雅的冷香里。
这是爷爷亲手栽植的一株梅树,比我的年龄还大。小时,每到梅花开放的季节,爷爷还要和我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梅花的故事。
三国时东吴陆凯曾写诗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时的陆凯在率兵南征的途中,看到寒梅盛开,想到了在远方的好友。
王安石有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时的宋朝人爱梅已成了风潮。有历史学家说,唐人喜爱牡丹,因为雍容华贵,契合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而宋朝虽然经济繁荣,但因军力不足,外交受挫,所以士大夫更多关注内心世界。哪怕是霜雪严寒,哪怕是孤身一人,也要像梅花一样开放,送来“暗香”。
陆游比王安石更决绝。他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有了不朽的灵魂。即便是一株野梅,无人欣赏,即便是零落成泥,这样的香气冷幽不绝,散入天地,沁入心骨,它的寂清,它的傲骨,让人敬仰。
“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的彭玉麟,品行高洁,满腹才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三不要”原则: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他一生曾六次辞官,仅有一次要官是在中法大战期间。这位奇男子伟丈夫对梅花情有独钟,一生写了数百首咏梅的诗词,也画了数万幅梅花。他的“军中墨梅”和郑板桥的“竹画”并称晚清画坛双绝。
一代伟人毛主席也极爱梅花。他的《卜算子·咏梅》大开大合:“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的坚贞、梅的气势直上云巅,无与伦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梅花不畏严寒,在悬崖峭壁中独自开放,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当百花争艳时,它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深藏功与名。
岁月荏苒,爷爷栽种这株红梅时,还是壮年。那时的他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顿。也许是梅的精神鼓舞了他,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
如今,他已年届耄耋,依然精神矍铄。每到春天,雷打不动,给红梅施肥、驱虫。这株红梅仿佛也通了人性,年年暗香萦绕,沁人心脾。“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生如梅,愿我们像梅花一样在人海里修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