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伟忠 文
电视剧“繁花”中,美食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造就了车水马龙的黄河路。但黄河路并不仅仅只有诱人的美食,剧中提到的“交运邮社”,就是美食之外的一处经营精神文化产品的地方。
坐落在黄河路301号的交运邮社,是原上海交运局属下的一家经营集邮品销售业务的单位,归市运输工会俱乐部管理。这家邮社除了吸引众多交运系统的集邮收藏爱好者,在系统外也颇有影响。《繁花》有一段情节就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初,与黄河路美食同步兴旺的,还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以上海交运局运输工会为例,当时,包括交运邮社在内的职工收藏、摄影、书法、美术、钓鱼、影评、诗歌等协会有近20个,这些协会定期活动,十分活跃,极大丰富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涌现出一批沪上有知名度的职工达人,其中,收藏协会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原交运局下属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员工王安坚毕生致力于古钟表收藏,经40年的不懈努力,累计收藏美、英、法、德、日、瑞士和我国清代的各种古钟表300余只(块),首创“家庭钟表博物馆”,赢得国内外声誉。王安坚还为南京博物馆修复了3件清朝王宫宝钟,先后任市职工收藏协会副会长、市交运局收藏协会会长。在他的推动下,交运局职工收藏成为上海业余收藏界的“半壁江山”。
原钢运公司职工曹惠忠在米粒等材料上的微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徐悲鸿《八十七神仙图》等数百件微雕精品,被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等收藏,北京亚运会上,我国赠予各国代表团团长的微雕作品,悉数出自曹惠忠之手。
黄河路上的交运工人俱乐部,是当时上海交运局60000余名职工的精神家园。俱乐部创立于1984年8月,由原明星大戏院改建而成,设有影剧场、桌球房、录像茶座、电子游戏机等设施,是一所多功能的职工文化娱乐场所。俱乐部主任由原上海运输工会宣教部部长吴明兼任,副主任袁正平还是上海癌症患者俱乐部的创始人。俱乐部定期组织赛诗、影评、集邮交流等活动,提升职工的审美情趣。
记得1985年农历乙丑年,俱乐部举办“喜迎牛年”主题赛诗会,要求画配诗,10分钟内完成一首参赛作品的写作,我的一首“牛颂”,经选手间的激烈角逐获得二等奖,其中的几句至今尚记得:“从来就这样,把空谈踩在脚下,埋头耕耘的轨迹里,注满了纤夫跋涉似的艰辛。”此次获奖激发了我学诗写诗的浓厚兴趣。
那时的俱乐部还积极引进最新影片供职工观摩,当我第一次看到《第一滴血》这样生猛的国外大片时,颇为震撼。参加影评小组讨论时,大家聚焦“我们需要怎样的英雄主义”展开热烈辩论,最终形成共识,获益匪浅。
短短数百米的黄河路上,有脍炙人口的口中美食,也有陶冶情操的精神美食。一部《繁花》勾起了我对后一种美食的记忆,这也是不该淡忘的。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zfk@yptimes.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