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 文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那时买书是件奢侈的事,所以我读书多数是靠“送、蹭、借”的。
“送”是来自亲友的礼物,姑姑送的《红柳》应该是我脱离拼音后阅读的第一本小说。小说主人公小九莲是和我当时年龄相仿的九岁女孩子。我羡慕她那么能干,那么小就能参加治沙队帮助大人做饭、背菜,为绿化沙漠建设家乡做贡献。读后我常常想要多学习一些本领,让自己也变得能干。
后来,新村里有位老教授搬家时送给我一个小木箱,里面足足有四十多本儿童读物!我感觉一下子就成了“大富翁”!后来还在暑期“小小图书馆”活动中把这些书拿出来给小伙伴们分享。那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童话《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把一个贪玩拖拉不爱学习的小男孩写得活灵活现,语言幽默,符合儿童心理。我当时喜欢到能把整本书背下来!还有一本《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记得开篇就问:“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让我对未来有了无限的憧憬。如今回头看看,书里谈到的科学理想很多已经成为了现实。
“蹭”书看的经历比较特殊,是在中学同学家里。那时我们有课外作业小组,写完作业后其他同学会一起打两圈扑克牌娱乐一下,此时我就开始阅读她家的书,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竖排版繁写体的书看起来比较费力。可是故事情节实在太吸引我了,为此我尽量提早完成作业,抓紧时间看书,花了数天碎片时间才全部看完。
“借”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借书啦!中学有图书馆,我还做过一阵子图书管理员。那时候觉得如果以后能在图书馆工作应该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即使出国到了德国学习和工作,柏林国家图书馆仍然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有丰富的中国藏书,我每次都借十几本来阅读,比较喜欢的有老舍、沈从文和三毛的作品。在国外阅读中国书籍,享受文化滋养的同时,也融入了对故乡的怀念。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国内外许多地方都举办了关于读书的宣传庆祝活动。我们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图书馆读书班成员也在4月26日参加了社区举办的“你选书,我买单”的活动。在活动现场,我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挑选心仪的书籍,然后交给工作人员登记编册,作为图书馆进书的参考。想到以后可以在图书馆借到这些自己精心挑选的书,大家都非常兴奋。我挑了一本名为《上海人》的书,一本有关手机使用的书,还有几本关于养生知识的书。其他如人物传记、文化遗产之类的书,也被读书班的朋友们纷纷选中。
读书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带来的精神世界的富足,让人终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