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坤忠 文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风情万种,都有可观可访的景色。
但总有人偏偏执着地深爱秋天。秋日之美,不仅在于斑斓的色彩,更在于接踵而来的丰收,是累累硕果采摘前的四溢飘香,是迎接即将到来的天高气爽,也是淹没城市喧嚣的婉约静美。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用诗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喜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认为秋之美胜于春之景。当夏天的余热还没散尽,初秋便早早把凉爽撒在了每天的早晨和傍晚。秋风吹黄了夏日的绿,吹走了蝉鸣。山间的秋草和着秋意也一天天浓郁起来。走进秋天,没有了春天的稚嫩,退却了夏天的炎热,开始了沉淀的成熟。山青水碧,天空幽蓝。秋风悄悄渗透,大地是那样宽阔,天空是那样深邃。
春天新芽,秋日枯叶,是大自然的安排。
总忘不了家乡秋天忙碌的景象。初秋来得无声无息,酷夏却走得气势汹汹。阵阵秋风,黄叶飘落。江南水乡,凝结灵秀。空谷里吹来的习习凉风,竹影晦明,散发若有似无的幽香。郁达夫说:“江南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江南初秋的美,美就美在一份清澈。悄然又轻盈飘下的树叶,上面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似乎都是飘飞的音符。曼妙江南,缥缈袭人。江南的秋总是多了点柔媚,少了些冷峻。
老舍先生早就力劝大家,“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还说“北平之秋,便是人间天堂”,因为“胡同在阳光里重获生机,落叶在色彩里最后绚烂”。我在北京求学生活了将近十年,也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所说北京秋美的真谛。北京胡同里淳朴而独特的气息,斑驳的木门和砖墙,昭示着浓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萧萧秋风中的大西北是最美的。在长久岁月的洗礼中,大西北的秋天有一种大气的通透。天空蓝得一泻千里,风吹得干脆利索。更有着让人念念不忘的大漠风光。那硬朗的山,冷清的水,无边无际的戈壁中屹立的胡杨林,把悠悠的驼铃声传递到遥远的地方。
秋天充满着诗意。欧阳修的《秋声赋》虽然有点幽怨,但秋天的美造就了苏东坡的《赤壁赋》。我没有忘记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的现代作家峻青写的《秋色赋》。“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我最喜欢的还是毛主席年青时所写的《沁园春·长沙》。1966年,也是在初秋,我和几个大学同学跟随毛主席的脚印,一起来到“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是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柱子日中落,天香云外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岁月悠悠,万千秋色,浪漫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