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儒 文
去岁重阳,今又重阳,2024年10月11日重阳佳节,我们七兄妹团圆相聚话往事。
我是大哥,生于1948年5月,到五妹生于1956年8月,七兄妹年龄仅相差八岁。
上世纪中叶,我家突遭变故,父母拖家带口从繁华浦西举家迁居到浦东塘桥。一家九口蜗居在24平米的简屋里,全靠父亲每月68元的薪金维持生计,寅吃卯粮,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目睹父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小小年纪的我们便知道要为父母分忧解愁。洗碗买菜做家务,去河浜抓泥鳅养鸭,到田野里割草喂兔,去菜场剥毛豆挣零花钱……在嘻嘻哈哈的边干边玩中,兄妹情意生根滋长。
因为年龄相近,我们七兄妹四人是“老三届”。毕业分配时,我赴黑龙江农场屯垦戍边,二妹务农崇明,小弟插队江西,我们仨是“知青”。大妹、三妹、五妹是“市工”,四妹是“外工”。
我们虽工作性质不同,身在异地他乡,但彼此信件来往频繁,相互牵挂有加。每年我回沪探亲,带回家的是黑龙江特产大豆黑木耳,带回连队的是弟妹们赠送的沪产日用品。
1976年10月,我与妻在沪结婚。我至今保存着一份弟妹们赠送的礼品清单:大妹赠送的刻花搪瓷缸,小妹编织的毛衣,小弟做的樟木箱,四妹买的兔毛围巾,一笔笔历历在目。
1979年初春,“知青”大返城,我们先后回到上海,七兄妹得以在上海重新团聚。
亲情是缘,自2020年重阳节始,弟妹们经商量便有了重阳节的“兄妹团聚日”,弹指算来已五个年头了。
弟妹们轮流做东请客,在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中,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也分担着各自的忧伤。虽已鬓发斑白,牙齿豁落,不减的是当年的那份真诚。
莫道重阳秋风起,人生晚菊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