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译隐匿在五角场的“人文密码”
——读《五角场的五只角》

  ■刘翔 文

  上海人都知道地处城市东北部的杨浦区有一个五角场,时光荏苒,今天的五角场已经从昔日“五马奔腾”的马路仓库、马路作坊、马路搭建、马路设摊、马路垃圾的“五马场”偏僻城郊乡镇,蝶变为繁华的城市副中心。

  当人们流连忘返在五角场时,也许并不会关注那些年五角场辐射的五只角的“角角落落”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空军政治学院曾经“雄踞”五角场的三只角。现在此角崛起的是高耸入云的合生汇广场。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和“晃荡”在五角场五只“角落”的笔者,近日读到从空军政治学院走出来的军旅作家周建新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五角场的五只角》时,那种共情和欣喜油然而生。

  全书分为,穿越五角场的“黑旋风”、烟火可亲的“繁花”年代、曾经有只“金三角”、一段往日的旧时光、我在五角场city walk五辑。纵观这五辑中的50篇散文,追忆是贯穿全书的纵横线,探寻是渗透全书的关键词。

  穿越时空,建新从民国小说家穆时英的小说到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散文,从“大上海计划”时期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的市政府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到民国政府工务局长沈怡在图纸上一笔笔划出来的一条条马路,苦心积虑地寻觅着刻在五角场版图上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历史痕迹。书中《茅盾在江湾体育场》一文,从茅盾的散文《全运会印象》“考据”出,茅盾在1935年10月12日“最不热闹的一天”,10月19日“最热闹的一天”分别携12岁儿子沈霜、14岁女儿沈霞赴新落成的上海市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观看赛事。由此,建新得出结论:“我认为这些文字,是茅盾先生唯一一次记录与杨浦五角场有关联的个人经历。”

  建新工作过的空军政治学院办公大楼,曾经是五角场环岛最高的地标建筑,由于坐落在军事禁区内,对外人来说,只能远眺这幢大楼的庄严和神秘,他在《一幢已湮灭的“老大楼”》一文中,不仅独家披露了这幢老大楼的前世今生,还“破译”出该大楼居然还与毗邻外白渡桥的上海大厦有着关联。

  作为已经在五角场生活了30多年的新上海人,建新又有别于上海的“土著”,他是五角场脱胎换骨巨变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从而奠定、融合了他观察五角场独有视野,他对五角场的叙述也是别具一格的。

  笔者曾问建新,人们一直习惯叫五角场的五个角,而你的书名却是《五角场的五只角》,为何一反常态不叫五个角,而叫五只角呢?他有点狡黠地答道:“上海人经常有上只角、下只角的说法,过去五角场一直被视为下只角,而我的书名就是要为五角场正名,如今的五角场五只角,只只侪(都)是上只角!”

  历经数年打磨,建新终于完成了散文集《五角场的五只角》,圆了心底的一个夙愿。深爱着五角场的他用文字留住了那些年萦绕在五角场的市井烟火和城市记忆,用自己独特的情感与语言,破译隐匿在五角场历史尘埃里的“人文密码”。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人生。”而中国作家周建新则用他的文字告诉读者:“假如你热爱生活,五角场就是你的人间天堂。”多年以后,当我们与作家周建新一起再次回眸五角场时,那将是一座让我们永远会流连忘返的伊甸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破译隐匿在五角场的“人文密码”
相向而行
上善若水
金蛇迎春
网上见旧寓所出售
带一片叶子回家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破译隐匿在五角场的“人文密码” 2025-01-28 2 2025年0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