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梅 孙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问题。“城市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具有丰富内涵,其核心是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变为现实,不断推进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杨浦“种花爷爷”带着梦想“走花路”
“‘种花爷爷’种了20年,我们看了20年,不要太开心哦!”“我也开心,种花还能上春晚,太意外啦!”“这下你种的花,全国人民都看见啦”……因为种花先是登上央视新闻,继而又登上春晚客串“报幕员”,朱忠德惊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昙花一现”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很多人可能一生中也没有机会亲眼看到盛放的昙花。杨浦“种花爷爷”朱忠德却养了四五盆昙花,每年到了夏季,眼看着昙花快要开放了,他就会用小推车把花盆推到国顺路310弄的大门口,手写一块小牌子“昙花今夜开”,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到了晚上,许多居民都会好奇地出来,赏花、拍照、发朋友圈。这样的“昙花之约”坚守了廿余年。许多人都说,“种花爷爷”是懂浪漫的。他送出去的昙花也在很多邻居家里长大了,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份独特而难得一见的美丽。
昙花不耐寒,但室内又养不下这么多花花草草。了解到这个“美丽的烦恼”,去年底,五角场街道联合居委会、社区规划师、同济大学学生、社区居民和爱心企业,把小区里一处约30平方米的废旧角落改造成“梦想小院”,搭建了一处越冬的花房。同济大学的学生们还在小区的地面上手绘彩色昙花,从小院出发,一直画到小区大门口,绽放出一路繁花,新年带着梦想“走花路”,格外有氛围。
有了这个小院,朱忠德当仁不让成了“院长”,担负起小院的日常维护和打理。其他的居民则成了养花、护花的志愿者,大家一起用心呵护这个“梦想小院”,呵护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老邻居吕玲英说,到了晚上,“梦想小院”亮灯后格外漂亮,大家一直都很感谢老朱和街道、居委带来的美景,不少人还在老朱那里分享过昙花、三角梅等鲜花绿植,这次能在春晚的舞台上展示给全国人民看,更是格外开心和自豪。
“种花爷爷”之所以能亮相“我给春晚报个幕”,大家都觉得是因为85岁的朱忠德始终保持着生活的乐趣和热情,不仅温暖了一整个四平居民区,而且让人们在生机勃勃的“梦想小院”里,都能看到自己那些朴素但并不平凡的梦想和追求。
有机统一“为人民”和“人民建”,凝聚起社会治理创新的广泛共识
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海在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便利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市民群众、专家学者、企业家群体的想法和建议,了解各方需求和诉求,尽可能为各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完善社区规划,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为市民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实现了从“金点子”到“金果子”的跨越,凝聚起社会治理创新的广泛共识。
上海的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以改革创新破解瓶颈难题,探索在各种新条件、新挑战下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城市发展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城市的价值本位。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在新高度上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从内涵上看,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参与到城市社会生活的不同主体能够基于共享价值,在崇尚尽责和奉献的持续交往中相互信任,并生发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意识。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有助于提升城市社会的凝聚力,使城市社会系统在物质技术领域加速变革、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等的形势下,既保持内部协调稳定,又能使自身在顺应环境需要中实现迭代发展。
中国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坚持以人民性为价值基点,极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团结。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还将遇到许多新挑战,我们要锐意改革,积极创新,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来源:人民日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