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经济企业突破8000家,软信业营收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企业达1430家……从机器轰鸣到键盘轻响,从烟囱林立到数据奔流,杨浦的创新蝶变之路印证:创新不是颠覆历史,而是让传统与未来“握手”。
推动AI大模型的合规性实施,打造大模型的“杨浦生态”,助力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弯道超车”;无网络也能快速定位,“全场景出行伴侣”可随身携带,杨浦企业发布首款国民级卫星通信终端……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这个最暖城区,正在“乘数而上”。
企业如何更好地拥抱AI,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弯道超车”?
外观像高尔夫球,总面积超过270平方米,入夜,灯光秀上演,成为杨浦夜空中一道璀璨的风景线……位于大创智的“数字星球”,是杨浦的一大“新地标”。最近,这里成了“清朗浦江·营商环境在杨浦”主题日暨第四期杨“数”浦数字沙龙的举办地。
“DeepSeek热”持续,怎么推动AI大模型的合规性实施?
上海安几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普陀区,从事网络安全以及安全合规咨询已有7年。这次,公司咨询部高级咨询师刘莺歌“远道而来”,“之前偶然了解到杨浦区有系列沙龙,我来听了一次,发现质量很高,所以现场就和大家加了群聊。凡有活动信息,群里第一时间通知,我只要有空就来。”
本期沙龙聚焦的主题为“DeepSeek助力企业转型”。市委网信办、区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数字经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AI大模型的合规性实施等核心议题。
“DeepSeek热”席卷全球,企业如何更好地拥抱AI,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弯道超车”?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姚旭指出,DeepSeek凭借其在技术性能和商业化能力上的双重提升成为国产大模型的技术标杆,然而,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模型“幻觉”问题频现,输出不可控性影响可靠性;二是海外技术封锁与市场阻击加剧;三是国内围绕技术自主与“国运”关联的舆论争议。
上海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汪科科认为,DeepSeek在政务审批、企业运营等关键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通过智能政务助手、自动化文档处理等创新应用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汪科科也指出,在企业AI应用中存在生成质量、社会偏见、性别歧视、数据隐私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挑战。
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咨询总监施东奇深入阐释了《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在施东奇看来,《办法》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个人信息处理者,清晰界定了合规审计的定义及监督职责,覆盖个人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哔哩哔哩正以二次元文化链接全球青年。现场,哔哩哔哩副总编辑顾复俊围绕“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服务”主题,分享了B站平台的创新实践。“针对平台治理,B站成立专项小组,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对涉企举报流程进行优化,实现从信息收集、研判到处理的全链条规范化管理。同时,在举报机制创新上,B站优化举报入口设置,实施‘争议标签+抗辩系统’双重机制。”
“沙龙活动干货很多,”刘莺歌说,“现在数据流通领域发展很快,政府频频出台政策文件,许多专业的东西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帮助我们解读。”
打造大模型的“杨浦生态”
杨“数”浦数字经济合规发展品牌沙龙于2024年12月启动,围绕数据经济合规有关主题,主要面向杨浦区及上海市数字经济企业管理层、法务、技术等相关从业人员,邀请产学研机构专家进行分享交流。沙龙采取线下形式,每月一期,共计12期。
第四期杨“数”浦数字沙龙举办当天,杨浦区大模型专委会揭牌成立。专委会成立后,将通过市区联动及生态营造,进一步深化杨浦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建设,助力更多垂类大模型在杨浦合规备案及落地应用。
大学众多、“大厂”云集,是杨浦的优势。杨浦正在不断搭建政校企及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桥梁,进一步推动“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优化升级。
“数字星球”周边环绕有哔哩哔哩、叠纸科技、声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步入其中,仿佛走进一个充满想象的宇宙世界,流光溢彩、步移景异。
路演、展示、论坛、发布会……这里可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分享和交流服务的活动场所,填补周边公共空间功能上的空白。
未来,作为新型社交平台,“数字星球”将与周边的数字公园、数字盒子等配套设施联动,共同构建起一个集视觉享受、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生态体系。
无网络也能快速定位,“全场景出行伴侣”可随身携带
如今,户外运动盛行,在遇到台风、洪水、地震等危险时,能否顺利紧急定位并发出求救信号至关重要。
在前不久召开的杨浦区科技创新大会上,以共筑“杨数浦”新质秀带为主题,杨浦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企业创新项目。其中,杨浦企业“千寻位置”发布首款国民级卫星通信终端“北斗信使”,让每台手机都能实现北斗卫星通信。
自2015年成立以来,千寻位置一直致力于将北斗时空智能技术带入日常生活、赋能千行百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构建了万物智能时代的新时空基础设施。
据相关数据,目前,我国60%以上的偏远地区没有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比如非景区管理区、高海拔山野、沙漠中间地带、深山丛林、边疆无人地区等,导致无法快速定位甚至定位失败,也无法在遇险时发出求救信号。
天上的北斗卫星,为无网络地区通信方式提供了有效补充。千寻位置推出的北斗信使,“身材”不及一般手机三分之一的大小,却独立集成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能力:在无网区也能实现最快5秒精准定位、并与外界双向通信。其中,卫星通信是北斗系统区别于其他三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伽利略、格洛纳斯)所独有的能力。用户通过蓝牙将其与手机等智能设备连接,并通过“千寻信使”App,在无移动通信网络的环境下,上传位置信息,可实现一键SOS求救、一键报平安以及自定义北斗卫星消息的发送和接收。
北斗信使是集成了千寻位置领先的时空智能全链路技术的系统级产品。从底层的卫星定位与卫星通信芯片,到卫星高精度定位服务,再到卫星通信服务平台,全部由千寻位置自主研发。
在北斗信使历时三年多的研发过程中,千寻位置的技术专家们攻克了“无网地区快速定位”“卫星通信收发成功率”等难题,自研了“全链路高精度长效星历预报”“卫星消息双向通信”等关键技术。
在芯片研发方面,为推动北斗卫星通信的广泛应用,千寻位置自研了支持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功能的射频基带一体化SOC芯片——千寻星语BM3111,芯片在尺寸、功耗、性能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具备小尺寸、低功耗等优势。
“自古以来,人们仰望星辰,有北斗的地方,就有方向。”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表示,希望用科技的力量让卫星通信更加普惠,致力于让每一部手机、每一台汽车都能借助北斗信使实现卫星通信,让天边的北斗成为每个人身边的守护。北斗信使集成了千寻位置时空智能全链路技术,从芯片到服务全部实现国产化,相关技术自主可控。“无论是迷失在荒野,还是身处险境,我们希望北斗信使成为每位用户全场景的出行伴侣,让人们时刻安心。”
■汤顺佳 成佳佳 宗禾
本版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