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小众爱好”转化为“城市名片”——
传统文化与二次元结合有着巨大潜力

  当二次元文化成为流量密码,市场却面临烦恼。从业者发现,当满城店铺都挂起动漫海报、摆满手办周边,看似繁荣的景象正暗藏危机——过度同质化让消费者审美疲劳。

  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燕红忠看来,上海的二次元经济生态是具有核心优势的,“上海足够包容”。从田子坊的潮玩商店到外滩源的限时快闪,总能找到自己的受众圈层;线上线下的联动也颇具优势,如B站拜年祭的虚拟偶像能走进大悦城主题展,漫展门票与餐饮套餐形成联动消费;ChinaJoy这样的超级展会变身文化枢纽,每年带动数亿级消费流量。“上海的动漫展、文化节等活动起步早、规模大,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重要平台。”

  年轻人要的不是货架,而是故事场景。“他们不仅购买商品,更追求社交互动和沉浸式体验。”燕红忠长期关注二次元经济,他发现二次元线下场景的成功,关键在于附加价值。类似联名餐厅的模式,其实就强调了IP授权与场景化运营的重要性,“通过融合IP元素、打造主题空间,线下消费从单一购物升级为文化认同的载体”。

  但问题随之而来,一方面,部分商家盲目涌入导致同质化竞争,“缺乏创新,注定被淘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亟待规范。一些店铺使用未授权IP,存在法律风险。他呼吁相关部门加快制定行业法规,完善维权机制,并建议企业加强与原创IP合作。

  在燕红忠看来,二次元经济的拉动还是要看“自主IP创新”。“过去过度依赖日韩引进内容,但其中可能掺杂不良文化元素。如今,《黑神话:悟空》《哪吒》等国产IP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二次元结合有着巨大潜力。”他建议,上海应打造更多主题街区等场景,推动二次元与旅游、餐饮等产业融合,形成“打卡经济”的持续效应。

  作为全国二次元经济的风向标,上海正站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通过规范市场、鼓励创新、深挖文化价值,才能将二次元经济从“小众爱好”转化为“城市名片”,为消费升级与文化产业融合注入新动能。

  ■牛益彤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咖啡+万物”,串联起诗与远方
“留白岛”如何“复兴”?
传统文化与二次元结合有着巨大潜力
杨浦时报文化05传统文化与二次元结合有着巨大潜力 2025-05-01 2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