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与城市共生共长?创新创业的土壤如何培育?在杨浦这片高校云集、创新涌动的热土上,答案逐渐清晰。
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是让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日前,一场关于大学与城市融合共促、创新发展的民主议事在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举行。聚焦“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何以无界”,市区人大代表、高校师生、科技园区负责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
如今,杨浦聚集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18万名大学生。高校毕业生,这些刚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人,选择杨浦作为创业首站的驱动力是什么?
毕业后接触到杨浦的各项扶持政策,我下定决心要留在这里”,在杨浦上学、在杨浦创业、在杨浦发展的胧爱信息科技董事长蒋公宝在现场分享道,“很多地方其实也有创业政策,但是大家不知道,杨浦有这个信息优势和创业氛围。”
对此,上海埃思凯特科技公司总经理李静柯表示赞同,“我们就是很典型的教师创业代表,正是复旦大学、复旦科技园和复旦成果转化中心的共同助力,我们这个小众化的项目得以落地走向市场,将前沿技术转化为产品,服务于企业。”
拥有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00余所科研机构和12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杨浦已成为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效率至关重要。如何全链条提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构建全域覆盖的创新支撑体系?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政府培育的是土壤,但是创新的生态需要科技服务机构、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多重主体共同打造。”市人大代表、上海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威认为,创新创业涉及商业模式打造、人才培养、融资投资等诸多领域,是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共融共促的结果,“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是让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促进创新创业不只是给钱、给地”,区人大代表荆勇长期从事大学科技园服务工作,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园区作为强整合平台,起到的是同类人、同行人、同心人的作用,与创业者有话可说、同向同行、感同身受”,建议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科技园体制改革,发挥重要试验田作用,推动知识、技术、管理、劳动等生产要素有序高效流动,更好打造全球领先的科创园区。
根据今年发布的《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至2027年,杨“数”浦创新区创新创业要素的密度、强度和浓度进一步提升,未来产业培育新机制初步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全市的比重达20%以上,复兴岛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建设成效初显。至2030年,全域创新能级加速提升,企业孵化活化率达40%,独角兽企业达20家,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新格局。
区科经委工作人员表示,将发挥政策牵引作用,搭建平台、链接主体,让项目和资金精准对接,需求和供给有效匹配,在服务科技创新、助力成果转化上出实招、见实效。
“上海财大科技园第一时间为我们送上了服务包,还结合我们的行业特性,专门开展了政策讲解,细致解读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支持措施,让我们在政策理解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振华说。
近日,杨浦区营商服务专员、首席服务员专项立功竞赛活动启动,促进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双提升”。为充分发挥“市区协同”与“区内协同”的合力效应,“一街区·一座谈”系列专场活动同步举行,将推进招商服务一体化工作实现全流程优化、全要素整合、全体系升级的转变;持续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的颗粒度,高效解决市场主体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现场还启动了服务专员能力提升训练营,旨在强化服务专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助力其成长为适配高能级企业发展需求的“超级政府事务专员”。
下一步,杨浦将持续聚焦重点企业“服务包”与首席服务员制度,始终把提升企业满意度、增强企业获得感作为核心导向,推动企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
深度融合,“三区联动”探索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路
创新是杨浦的立区之本、金字招牌,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杨浦持续深化“三区联动”模式,不仅在创新链布局和产业链升级方面与高校深度融合,还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校地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推动高校周边城市更新提速、公共服务提质。
同济大学在读研究生程思睿将自研手语大模型FingerDance从实验室成功转化,实现新闻媒体、政务、金融、医务、教育等全场景AI手语播报,为听障人士搭建“有声”桥梁,助力无障碍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大学科技园的大力支持和社区提供的应用场景,我们的技术才实现了成果转化,进入市场、走向海外。”程思睿说。
四平路街道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是高校专业教学和社会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全新尝试,不仅激发社区居民参与街区治理的积极性,还为城区发展探索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路。借助“四平空间创生行动”,“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顺利落成,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让居民走出家门即可获得“遇到好邻居,拥有好环境,享受好服务,每天好心情”的生活愉悦。
同样的成功案例,还有位于五角场街道的“梦想盒子”,这个集党群服务与社创中心于一体的复合型党群阵地,烟火气与书香气互融,满足了社区与校区打破边界,共治、共创、共建、共进的美好愿景。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秦恒表示,“梦想盒子”为社区达人提供了平台,通过交流互动、融合共建,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助力社区建设。
■成佳佳 毛信慧 宗禾 康佳鑫(实习)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