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盛夏,“民生题”常答常新。“没想到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最近,在殷行街道,很多居民对网格化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送上了“五星好评”。
建立“未诉先办”机制,“一站集成、多元共治”
街道的每个网格均设有一个实体化的综合网格工作站,按照“一格一站”的标准化建设原则,统一标识、功能分区、制度流程,配备办公区、议事区等功能区域,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前哨站”。这里不仅是信息收集的“神经末梢”,更是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网格化治理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还在“实战”中展现出强大的协同能力。
前不久,殷行路650弄小区沿街商户油污排放问题引发居民投诉。殷行街道第一综合网格工作站迅速响应,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平台,组织多个部门召开协调会,快速查明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
日前,工作站联合居委会、物业及施工单位顶着高温,奋战三小时,清理管道100余米,彻底恢复排水畅通,并完成对路面和井口的修复。为巩固成果,工作站还将持续跟进排水状况,并计划通过9月的小区雨污改造工程,实现商铺与小区排污管道分离,从源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据介绍,殷行街道通过建立“未诉先办”机制,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工作站定期组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物业负责人、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提前梳理问题、制定方案,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投诉前。每个网格工作站均配备“双网格长”、副网格长、站长、街区书记等核心力量,城管、城运、城建等部门常态化驻点办公。社区管理办、平安办、服务办、司法所、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单位则作为“听哨报到”力量,随时响应网格需求,实现“一站集成、多元共治”。
奔走在街头巷尾的“小哥”,“拉”起一张无形的社区安全网
在党建引领下,殷行街道不断探索多元共治的新路径。
以“骑手友好社区”建设为契机,街道充分发挥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群体的作用,鼓励他们利用工作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发现社区中的安全隐患、环境问题或需要帮助的居民等,成为社区治理的“眼睛”和“耳朵”。
一天上午,骑手老张像往常一样奔波在送快递的路上。骑行至殷行路250弄安居苑时,他突然发现一位老人瘫坐在路边,神情异常痛苦。
“您还好吗,发生什么事了?”老张立刻上前询问,然而老人年事已高,表述不清。于是,老张第一时间联系了现场所属的殷行路250弄居委会,并在原地陪伴老人。居委会迅速行动,与志愿者一同赶到现场。居委会干部第一时间认出了该名老人是社区居民王女士,考虑到老人出现了疑似中暑症状,大家合力将她搀扶上轮椅,送回家中,并马上联系了其家属……
骑手老张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为老人争取到了宝贵的救助时间。从骑手小哥到社区“移动探头”,这一角色的转变,不仅彰显了人性温暖的传递,还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一张社区安全网在无形中形成。
此外,街道还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律顾问等资源,设立“三所联动调解室”,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殷行街道将持续深化网格工作站“前哨站”功能,逐步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网络。■窦雨琪 汤顺佳
(配图由相关单位提供)
相关新闻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清凉标杆”
盛夏,杨浦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区的“清凉网络”,纳凉点遍布各个街道。
长海路街道图书馆内坐满了前来借阅、自习、避暑的居民。“天气太热了,在这里既能看书,又能避暑,孩子也能专心写作业。”竺先生带着女儿来图书馆,他说,自从放暑假后父女俩几乎每天来,“这样宁静的书香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馆内备有凉白开、藿香正气水、清凉油、花露水等,供居民免费取用。
从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到各居委会活动室、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长海路街道辖区有56个社区公共空间成为居民们的“避暑胜地”。
创智坊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将一楼的睦邻茶室作为纳凉点免费开放。“累了来歇脚、渴了来喝水、没电来充电、饭凉了来加热。”在这里,便民服务、防暑用品等一应俱全。此外,服务站还设有“家中心”亲子公益屋,为亲子家庭提供一个阅读、玩耍的空间。“我们不仅要送清凉,更要传递社区温度。”创智坊睦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在杨浦,一个个纳凉点传递着城市对劳动者真诚的敬意以及对居民无微不至的关怀,撑起了一片充满人情味的“绿荫”。
■汤顺佳 成佳佳 蒋毓敏(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