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成为杨浦展示AI赋能社会治理创新成果的“秀场”
描绘智能社会的未来模样

  本报讯 7月26日至2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主题为“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大会持续发挥“科技风向标、应用展示台、产业加速器、治理议事厅”的重要作用,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与“上海方案”。

  今年,杨浦集结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设立“长阳创谷”展位,以杨“数”浦为主题,集中展示一系列科技含量十足的前沿产品,彰显杨浦科创的澎湃活力。

  大桥街道的智慧养老融合政策数据,形成长者画像精准匹配服务;华为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依托时空计算网格,在园区内开展多体智能机器人实训;一个由同济大学专家领衔的跨国合作团队,正为全球智能社会绘制可持续发展“体检表”……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成为杨浦展示AI赋能社会治理创新成果的“秀场”,一系列聚焦法治、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探索在上海世博中心集中亮相,生动描绘着智能社会的未来模样。

  论坛上,一项聚焦司法智能化的重要举措落地。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同济大学联合共建的“数字法院研究基地”揭牌成立,以打造司法智能化研究的前沿阵地,为数字中国战略实施和数字法院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应用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

  同步启动的“全球智能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编制工作成为论坛的另一亮点。该指数由联合国人居署“上海指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陈海云领衔指导研发,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编制,旨在为全球不同类型智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诊断和趋势研判,促进AI赋能可持续发展。

  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人工智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到开源大模型以及新一代模型的治理、数据流通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在圆桌对话环节,6位“业界大拿”围绕“AI赋能治理创新,共筑可持续未来”展开跨界讨论。

  “未来AI治理的关键不是被动治理,而是主动驾驭。”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李仁涵表示,AI的发展速度远超人类预期,传统的治理框架可能很快失效。他呼吁在实践中摸索治理规范,树立底线思维,就像高铁刹车系统的设计一样,先设定安全边界,再推动技术突破。

  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AI的极速发展——对于这一点,牛津大学马丁学院人工智能治理计划研究员司慕恒(Saad Siddiqui)也持相同观点。他建议,明确治理需求,踩准安全治理与创新发展的平衡点,进一步探索适应性更强的监管框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如何共同参与AI治理?也许我们可以探索出‘第三条路径’。”司慕恒认为,并非所有国家都需要自主研发大模型,但需确保技术普惠性。

  阿里研究院人工智能治理中心主任傅宏宇重点提到了AI开源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国大模型借力开源跻身国际舞台,既提升了技术透明度和可及性,也促进了安全协同。“人工智能的开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开源,而是一种资源开放。它让更多人从AI的应用中获益,也让更多人理解AI,能有效推动社会协同治理。”

  AI治理不是静态规则,而是持续对话。在这场探讨中,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要处理好技术突破与伦理约束、个体赋能与社会公平、开源生态与安全管控之间的动态平衡,未来,更需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框架,确保技术普惠且可控,实现科技向善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AI时代,正在前方……

  ■毛信慧   汤顺佳 文   左原野   王寅冬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描绘智能社会的未来模样
政校企合作,如何推动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描绘智能社会的未来模样 2025-07-29 2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