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 我国已正式入伏,今年三伏共计30天,为10年来最短。究竟什么是三伏?为何有的年份长,有的年份短?今年三伏天更短,今夏究竟会更热还是更好过?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
所谓“三伏”,其实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用我国古代历法的“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自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末伏自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夹在初伏和末伏之间的就是中伏。古籍记载:“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意思是阳气旺盛,阴气全面受到压制,藏伏于地下。因此“三伏”也就成了盛夏的代名词。
今年的三伏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初伏从7月20日到7月29日,中伏从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则从8月9日到8月18日,三伏总计30天。据统计,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为什么偏偏今年的三伏“缩水”了呢?施韡表示,这与中国传统历法中三伏天的划分方式有关。
据介绍,三伏天的长度要么是30天,要么是40天,日期完全来源于中国传统历法的定义。中国古代用“干支”来纪日,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合循环,连续不断地给每一天命名,60天一个循环,即“六十甲子”。“庚日”就是天干为“庚”的日子(如庚子日、庚丑日等),每10天必定会出现一个庚日。
三伏天的长度变化由干支纪日法和节气之间的间隔共同决定。每年初伏、末伏时长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长并不固定: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三伏就有30天;若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20天,三伏就会拉长至40天。今年的夏至与立秋之间只有4个庚日,所以三伏只有30天。
施韡强调,从三伏的定义就能看得出,它只是由历法确定,并不与实际的气象关联,只能代表气候上进入盛夏。今年三伏天“缩水”10天,并不意味着“少热10天”。事实上,今年还没入伏,全国各地已高温警报不断。他建议大家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暑降温。■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