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卫健委禁止涉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两类陷争议漩涡的手术
喊停≠否定 医学创新需要“黄灯”

  据文汇报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喊停了。根据7月8日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两则禁止手术通知发出,分别为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通知。前一类手术的关注度尤其高,近年来,围绕该手术的争议不少,支持者、怀疑者各执一词。

  “对这类创新手术,暂时‘踩刹车’是好事。”相关专家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正规注册临床探索研究尚在进行中。这类前沿科学探索需要一个“黄灯机制”,即在狂奔与急刹间,给医学创新设置一个安全缓冲区,稳步推进,让技术最终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临床研究尚在早期,创新手术陷争议漩涡

  国家卫健委此次“喊停”,可谓靴子落地。有业内人士证实,7月初以来,关于“全国范围内紧急叫停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消息已在圈内不胫而走。

  LVA手术就是本次禁止的手术之一,全称“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这一手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依据,简单说,是将大脑中的淋巴回流通路分流,改道至颈深静脉出颅,从而促进脑内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毒物质排出。

  此次另一被禁止的手术——“空肠回肠吻合术”,则是将空肠与回肠进行吻合的一种手术,主要用于肠道梗阻、肿瘤切除后重建或先天畸形修复等,通过吻合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为什么禁止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通知,已组织开展“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论证工作,围绕该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为什么禁止“空肠回肠吻合术”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国家卫健委也组织开展了评估论证工作,认为:该技术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单独实施该技术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导致肝衰竭、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该技术曾应用于减重代谢领域,同样因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已被临床淘汰。

  以上消息一出,引发业内不小的震动。社交平台上,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这一手术此前不久还被一些医院作为新开展的“高精尖”技术广为宣传。与此同时,也有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介绍“成功案例”,称患者手术后“脑子清醒了”,也有医生持保留态度。

  不管怎样,争议漩涡中的创新手术,此次按了“暂停键”。

  “我们可以慢一点,但必须亮着灯走”

  谈及此次国家卫健委颁出的“禁令”,也有专家指出,“喊停”并不等于“否定”。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通知,以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这条为例,一方面,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停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并做好有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与此同时,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国家卫健委同时表态,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

  “政策上对前沿创新探索,依然是鼓励的。”这名医学专家告诉记者,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患病群体庞大,当前又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上市的新药仅针对十分早期的患者,且治疗费用一年高达十多万元。所以手术方案,成了中、重度患者及其家庭的“救命稻草”。也因为需求量大,导致在医院这头,很多学科都有开展这类手术的冲动。此前从全国情况看,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术医生,来自显微外科、整复外科等多学科,“一拥而上,可能的创新方法也被‘玩坏了’”。

  采访中,有医生称此次国家卫健委的发声为科学探索的“黄灯机制”。要知道,医学的进步始于一次次创新的探索,而监管部门恰好扮演“变速器”角色,通过适应性临床试验平衡技术的风险与病患的希望,“在生命的禁区里,医学的谨慎不是怯懦,而是对未知深渊最基本的敬畏——我们可以慢一点,但必须亮着灯走”。■唐闻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资讯
   第06版:健康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专题
喊停≠否定 医学创新需要“黄灯”
意外伤害暑假高发
图片新闻
“细胞修复大脑”走向临床
杨浦时报健康06喊停≠否定 医学创新需要“黄灯” 2025-07-31 2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