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胞修复大脑”走向临床
上海科学家突破性成果登《科学》

  据文汇报 “细胞修复大脑”概念正从实验室逐步走向临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彭勃、饶艳霞团队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曹立团队合作,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最新研究,首次证实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可成功阻断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LSP)的病程进展。

  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成年后发病,平均生存期仅3年至6.8年左右。此前,全球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往往在病情进展中丧失自理能力,生存质量极差。该研究不仅在动物模型中实现超90%的小胶质细胞高效替换,更在8例ALSP患者中完成两年随访,证明传统骨髓细胞移植(tBMT)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小胶质细胞替换,阻止患者病情恶化。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小胶质细胞替换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2020年,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彭勃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这一颠覆传统的“细胞乾坤大挪移”创新疗法开发出三种路径:骨髓供体替换方案,清除病变细胞后植入健康骨髓细胞,细胞穿越血脑屏障分化为小胶质细胞,小鼠模型中替换效率超92%;外周血供体替换方案,利用更易获取的外周血细胞,替换效率达80%;局部定点移植方案,精准替换特定脑区细胞,减少对其他区域干扰。

  这一系列策略突破了传统骨髓移植无法高效替换脑内小胶质细胞的瓶颈,提出MISTER(小胶质细胞替换干预策略)概念。该研究更在临床上实现了传统技术的“再定义”。研究团队在8例患者中开展基于传统骨髓移植(tBMT)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后,PET成像显示小胶质细胞代谢显著提升,MRI证实脑结构损伤停止进展,多个运动功能量表和认知测试指标稳定或改善。该研究在人类患者中系统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

  “这标志着我们在临床上掌握了一种可稳定控制ALSP进展的有效干预手段,有望攻克这类‘绝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曹立表示。

  据介绍,自2020年彭勃团队首次提出该策略以来,全球多个团队在《细胞》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此番ALSP的治疗突破更揭示了小胶质细胞替换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新潜力,为老技术开辟了神经疾病治疗的新赛道。

  “当实验室里的‘细胞替换’变成患者眼中的‘功能恢复’,科学照进了现实。”彭勃表示,该研究不仅为ALSP患者带来希望,更建立了“基因突变-细胞功能异常-精准替换”的治疗范式。目前,该团队已向全球公开小胶质细胞替换操作方案,计划将该技术拓至更多神经系统疾病。

  ■唐闻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资讯
   第06版:健康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专题
喊停≠否定 医学创新需要“黄灯”
意外伤害暑假高发
图片新闻
“细胞修复大脑”走向临床
杨浦时报健康06“细胞修复大脑”走向临床 2025-07-31 2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