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腔真情系百姓 侠骨柔肠解民忧
葛海英,女,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杨浦区检察院控申科科长、副处级检察员、检委会委员。曾获上海市优秀公诉人、上海市首届十佳检察官、上海市第三届平安英雄、上海市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好军嫂、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

  1979年,葛海英进入杨浦区检察院工作。30余年的检察生涯中,她始终恪尽职守、执法为民,把对检察职业的忠诚、对百姓的感情融入工作中,积极化解涉检信访案件;她参与“包案”的涉检信访老案全部息诉罢访,成功实现涉检信访“零积案”;她的“三步法走进信访人内心”的工作方法被新华社评价为“葛氏工作法”。

  立足岗位,恪尽职守。葛海英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接受着红色教育,从小就树立了像英雄们那样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她进入检察机关后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法律知识,积累实战经验,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于是,她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努力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批捕、公诉部门工作13年,承办案件400余起,无一差错,被称为办案“快枪手”。在法律监督工作中,她成绩显著,在一起聚众斗殴案中,公安部门报捕7人,葛海英和同事深入现场深挖细究,追捕追诉11人,该案被评为当年上海市治安系统“十大优秀案件”。随着经验的积累,葛海英走上中层岗位。无论在哪个部门,她都秉持一个理念:沉下心去,以身作则,抓业务,促管理。在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期间分管检察保密工作,她组织修订、完善了保密规章制度,提出“失泄密一票否决制”,取得良好效果。在担任未检科科长期间,探索试行未成年人犯罪“捕、诉、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取得良好成效;她组织修订、完善的《杨浦未检科未成年人办案工作规则》受到市院的高度肯定。她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开展工作,在职校建立法制教育基地,拓展法制教育新途径;开展续学复读工作,帮助失足少年重返校园;在街道办事处建立青少年维权法律咨询窗口,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保护。回顾这一系列的工作成果,葛海英说:“既然我被安排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将份内的事情做好,尽力做到最好!”

  满腔热忱,执法为民。2006年,葛海英担任控申科科长,就此开始同大量的基层群众打交道。就控申工作而言,最能体现工作水平的环节并非单纯的法律适用,而是案结事了,是获取当事人的信任,甚至要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一切,她做到了,与此同时她的善良、热忱和侠骨柔肠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曾经有一位当事人,为了一个13年前被定罪的案件来申诉,并花了整整4个小时向葛海英哭诉他13年的磨难和坎坷。他还告诉葛海英,他已经去世的母亲留下来一套房子,里面挂着他姐姐的户口,而他自己的户口因为冻结进不去。他残疾的儿子好不容易谈了一个女朋友,对方提出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他觉得自己因为犯罪导致一无所有,甚至连残疾儿子的婚姻也保不住,真是无比绝望。将心比心,善良的葛海英开始为他房子的事情奔忙。一方面,通过和居委会沟通,做通他姐姐的工作,将户口迁出去;同时奔波于公安局、房管局、物业公司等,千方百计将他的户口迁进去。不知道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费了多少力,最后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的经历多了,葛海英的体会也就越深:人都是讲感情的,与熟练运用法律同样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心完完全全的交付出去。曾经有两位上访人以“绝水、绝食、拒绝说话”的方式在控申接待室要求解决问题,葛海英真诚安抚、耐心解释,并为他们的案件四处奔走。当事人拉着葛海英的手说:“大姐,你是个好人,以后有情况就和你讲,因为我们相信你。”就这样,葛海英用自己的一颗真心,用她的包容和理解,把工作做到了当事人的心里,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同时也将问题的解决带入了“快速通道”。

  勇于担当,无私无畏。葛海英的工作成绩,不仅仅源于法律知识的娴熟,也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还因为她不计利害,不计得失,真正做到了无私无畏,全心投入。无论是当事人的不理解,还是在案件调查中涉案单位不配合,葛海英都会坦然面对:这是为了工作,受点委屈没什么。于是迂回缓和,继续沟通。作为控申科科长,葛海英如此要求自己:危险时刻必须在一线,加班时刻必须在现场,闹访现场带人回家必须亲力亲为。她遇到过一对80岁的老夫妻,带着被子睡在接待室,一呆就到深更半夜;她还遇到过上访人往自己身上淋煤油,扬言要死在检察院。凡此种种,葛海英从未退缩,也从不厌烦,而是用一切可能劝解、安慰直至将矛盾完全化解。东北人于某曾是一家央企在上海分公司的经理,因经营不善造成很大损失,然而企业把损失责任都归于于某,向公安机关报案,于某因涉嫌合同诈骗两次被刑事拘留,后因证据不足被释放。于某遂向最高检、市政法委等多部门提出控告,要求追究公安机关非法拘禁的责任,并提出了上百万的赔偿要求。案件到了葛海英手里,情况已经非常糟糕:双方矛盾激烈,于某绑着炸药到央企办公楼讨说法;而央企认为检察院的工作是插手企业赔偿工作,并上告到国务院国资委。葛海英认真审核相关材料和证据,同时奔走于于某和央企之间。期间于某突发心脏病到上海住院治疗,葛海英多次前去探望,联系专家为他会诊;在于某遇到无法支付医疗费的困难时,葛海英当即垫付4000余元为他办理相关手续;后来于某到杭州治病,葛海英利用双休日顶着烈日赶往探望。于某感动得流下眼泪:“你是真心把我当亲人看待。你诚心我也诚意,我愿意配合你做工作。”为尽快了结于某的案件,葛海英来到北京,通过信访途径获得了10分钟接待时间。她言简意赅据理力争,将复杂的案情以最简明扼要而又切中要害的方式如实陈述。最终,取得了信访办的支持,于某拿到了合理的赔偿金。

  思路开阔,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是一门集政策、法律、心理学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单一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无法妥善解决好信访难题。葛海英深刻认识到信访工作艺术的重要性,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确保案结事了、定纷止争,不留矛盾隐患。她邀请特约检察员参与矛盾化解,消除上访人的不信任感。上访老户张某坚持认为15年前检察机关对其做出的定罪免诉决定没有法律依据,多次做息诉工作都没有效果。葛海英邀来特约检察员、高校法学教授以中立的身份对上访人释法说理,最终使上访人思想发生了转化,认同了检察机关的决定。她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化解矛盾。为化解群众心结,葛海英专门进修了心理咨询课程,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来访人倪某哭诉其单位领导两次将她送到精神病医院非法拘禁,要求追究单位领导刑事责任,整天奔波于各级司法机关缠访闹访。无论怎么和她摆事实、讲道理,全被她“屏蔽”在脑外,一般的接访方法根本无济于事。葛海英邀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心理专家对倪某进行心理诊断和疏导,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建议。通过特定的息诉方案,最终将倪某引导进入解决问题的有效通道。她开通检察微博,建立网络信访通道,已拥有粉丝11600余名。她利用网络开展涉检信访处置工作,与网民直接沟通,用“悄悄话”的形式稳控疏导情绪,及时回复咨询,网民反映的控告申诉案件线索进入检察机关正式受案程序,使信访人的激烈情绪得到缓和。通过微博她还有效汲取网络民意,及时反馈民生诉求,积极宣传法治理念,用真诚平等贴近群众的朴实语言,亲民爱民的真情实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同和喜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特刊·践行群众路线
   第06版:特刊·践行群众路线
   第07版:专题·创新创业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一腔真情系百姓 侠骨柔肠解民忧
“瘾君子”轻生泄漏天然气获刑
“人道力量”演讲赛初赛举行
惩罚性赔偿新底线
四平完善发现整改机制 推动双创深入开展
杨浦时报民生·社会04一腔真情系百姓 侠骨柔肠解民忧 2014-05-08 2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