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结硕果。1987年1月陈小英从从安徽调回上海,在于漪老师的影响指导下,她坚守三尺讲坛27年,忠诚教育,热爱学生,潜心钻研,务实求真,积极投身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在区市范围开了许多探索课,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1998上海市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中唯一一节高中语文课。2006年,她为香港校长代表团开了《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一课,受到高度评价;她参与和主持了3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分别获得市级二等奖三等奖;她发表的论文40多篇、专著2本(《教师的审美情趣》《守望杏坛》)合著3本(《于漪与语文教育》《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学说明文》)计70多万字;她坚持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否定之否定中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逐步形成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见解:在观念和意识的层面,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具有“当代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层面,必须抵制低效的机械训练,“让语文课多一点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力求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提倡“写意”风格;在教师素养方面,主张要大力提升语文教师的审美情趣,以教师自身健康纯正的审美情趣来自觉抵制课堂教学的庸俗化,培养学生健康纯正的文化品味。这些从实践中来又颇具理论含量的见解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具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意义价值,在语文教育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如1997年暑期,秦皇岛,她的《语文教学与当代意识》在全国青语会第二届年会上一宣读,立即引起与会教师的讨论兴趣,《语文学习》刊登后又为《中文自修》转载,并收入人大资料库。
以人格品德凝聚力量。陈小英自1992年至2004年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12年,她一方面发扬于漪老师的传统,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以自己的人格品德凝聚教研组,形成了语文组团结向上的良好教风;一方面带领全组教师先后进行了让语文课多一点文化底蕴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两个课题的探索实践,在课题得奖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一批教研组的青年教师,形成了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组骨干教师的梯队,语文组先后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班组,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陈小英被授予语文特级教师称号以来,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勤奋学习,开阔视野,立足杨浦教育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了积极的辐射作用。她深入基础薄弱的初级中学语文组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发现并培养青年教师;她应邀到许多学校做师德和语文学科方面的报告;她经常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给全区的语文教师分享;她每年为全区新教师培训宣传于漪老师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她坚持了10年参加区劳模讲师团,为杨浦贫困家庭高三学生公益授课,她带教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人——她以自己的师德人格教学经验研究能力赢得周围人的敬重,成了杨浦教育的领头羊。同时,她还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审定组专家、上海市语文高考、中考命题组专家、上海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传经送宝。2005年以来陈小英被命名为上海市名师培养工程第一第二第三期语文基地主持人,在这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中,她勇于开拓,从自身成长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出发,针对当今教师成长的瓶颈,确立了“突出学科本位,打造一个课堂教学研究实体”的培训思路,组织了丰富而务实的培训活动,指导的足迹从杨浦虹口闸北一直延伸到崇明、到松江、到嘉定、到奉贤……学员的每一节公开课时间短暂,但她的辛劳却长。在她父亲弥留于世的最后一段日子,她也依然不露声色地对学员悉心指导,她的基地工作得到了学员和基地管理组的充分肯定,也为上海基础教育名师培养模式提供了经验。
1997年以来,陈小英多次在全国性的学科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先后到陕西、新疆、云南等地开课师训,克服家庭困难带队赴云南支教,培训当地农村骨干教师,在全国语文教育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学生第一”。尽管陈小英兼职多,科研任务重,有20年时间教两个班语文,但她坚持“学生为本”,花大力气在学生身上。她坚持备详案,本本作文和随笔认真批改;她发现学生对古诗文背诵有畏难情绪,就自己率先当堂背诵;她发现学生对古诗文默写不够重视,就坚持一本本批改学生的默写本;她在家里改到学生的好作文,会情不自禁地打电话去热情鼓励;发现学生的学习弱点就及时补救。她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经常排解他们心理或思想上的问题,甚至包括学生家长的思想问题。她给家境不好体质差的学生送滋补品,给家境不好爱读书的孩子送课外书籍,给学习缺乏自信的学生送热情的鼓励,给学科有特长的同学传送有利于发挥其特长的各种信息,她曾被学生戏称为“不拿班主任津贴的班主任”。在27年所有的教学反馈中,学生给她的打分都是优,2007年她还被学生评为杨浦高级中学十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她以自己的师德、学识和人格赢得学生的衷心拥戴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