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观之,《标准》显得较为功利化,洋溢着浓浓的“工具理性”气质,但稍微给当今大学生来一次“体检”,即可发现《标准》更像是一次及时的重新导航——通过硬性规定提高大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2010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某高校校运会,甚至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长跑项目,主要原因在于,“这两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险性”。
不少大学生远离、排斥锻炼,追本溯源,与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早在中小学阶段就埋下了不锻炼的伏笔。当体育课缩水,甚至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当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体育不过关仍然一路凯歌……在争分夺秒的升学赛跑中,在竞争激烈的升学率比拼中,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很难给体育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体育被“降格”,学生体质不佳只是表层忧虑,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忧思在于,它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如果热爱体育真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健的岂止是身体?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