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本祖传的书,我把它定名为《手书祖训》,并在书后写了跋。跋说“先祖用毛笔书写的这本书,计有蝇头小楷字四千上下。今年三月底,我特地抽空,整理打字,足足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鉴于书的宣纸发黄破旧,册页未帙而残缺不全,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颇费功夫。今天我作为子孙后辈,有幸阅读全书,聆听距今至少二三百年、那个银子流通时期老祖宗谆谆教诲……”
那时华夏的北方,尤其京津地区,凡满十五岁男子都被父母遣往关外学生意挣钱,即闯关东。后此风南渐,风靡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爷爷的爷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祖训。
祖训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出“学生意不可嘴馋,在灶上煎煮,不可尝汤先吃;或偷钱,在外面买市食;或偷人东西吃。”并要“有耳性、有记性、有血气、有和颜,此四者绝不可少。有耳性,则听人吩咐教导;有记性,学事容易不忘;怀有血气,则顾廉耻;有和颜,即是活水之相耶。于外,人人夸奖,岂不美哉!”“说话,要响亮、高朗,切不可口讷声低,糊里糊涂,使他人听不明白。亦不可胡言乱语,嘻嘻哈哈,毫无规矩。总要诚实、妥贴,应答如流。倘若别人说笑、话戏,仍只管我正事……乃学生意之正道也。”
祖训同时告诫家长特别要注意,说“子弟学生意,切不可入大店。何也?盖大店本钱是大的,人是多的,气概是大的,穿衣绸缎,吃的是美味的。这等情形,其中难免无嫖赌之人。少年无知,终日看在眼内,日久成风,岂不误人终身!纵然学成顶好生意,终归立于险地,无坐不散的宴席。倘失时辞出,则生意难寻,岂非大患乎?况为父兄者,必须望子成龙,其远计,先将子弟送放小店内习生意。小店须做事,亦来小店为事,巨细小心。论穿衣,不过布衣。论吃的,不过是粗茶淡饭。银钱不肯浪费,只务勤俭,一钱如命。纵或奢华,不过寻常日用之需,犹如居家一样。但事多人少,既吃过这般苦楚,见这行为,就晓得银钱难寻。而当家之道,可以类推。若说人情甘苦,物理艰难是最易明晓。如果生意学得六七分,自晓得些道理。然后再入大店,领略世务,明白妥贴,而学问渐高,识见益广,为人必定超群。又,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喷鼻香?不吃苦中苦,焉得人上人?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小后大则易,大处就小则难。此说乃良言也。”祖训充满了情真意切,说理透彻。
一旦生意学成,祖训又说:“做生意必须挺身稳立,礼貌端严,言词响亮,精神气爽,眼观上下察真伪,辨人资愚,自然人不敢轻视也。凡开店之人,切不可在柜上看书、打困伸腰、打呵欠搔痒,闹嘻嘻哈哈顽皮戏。此等事犯之,则无店规矣。”“东家要识伙计家道盈虚,若欠缺贫穷者,靠此养家活口或支付略过,你切勿有吝,务慷慨待他,他自然用心办事。”倘若“伙计手里做生意,不是做错了,不上板眼,或是言语答得不好,切莫当时批评,使人惭愧。俟晚间,谈及日间所做某事,伙计叹服。”“一笔生意做错了,推之以理,详之以情,宛然相商,从容评较,伙计断无不听之理。倘若大生意者,不可招自己身份,目中无人。诸事要有赏有罚,秉公为要,按部就班。”“至于同事以及下人,尤当以恩给之,不可露出坐台追将之势。众人不但不服,并且暗恨不已。切记!切记!”
祖训谈论怎样学生意做人,使得女儿饶有兴趣阅读了《手书祖训》整理稿,谈了读后感。她说,老祖宗写的书,不仅谈怎样做学徒,也谈怎样当老板。还谈吃饭、说话、站姿、写字、打算盘,辨别真假银子、结票与人、借戥子、称银子、替人夹银子、做赊账、讨债,置货、出门、登舟、走旱路、宿饭店、下饭店、抽烟、喝酒等应该怎样。教导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像一本实用百科。
祖训最有意思的,谈“置货,要观气色,彼处行情,客稀货广,就停看些买。若货少客多,就要量自己行销,酌量置之。若货长势,则买货有跌意,则暂停。又道:宁买迎头长,不买迎头跌。”“货物贵极者,必贱;贱极者,必贵。此乃盈虚消长之理。故贵极,防贱,莫慌卖。贱极可买,不必迟误,就是眼前无利,不妨将货停栈,等等市价。又道:货无百日贱,贱极必反之理也。又云:家无千日货,不是发财人。又云:家无剩货不发。”对照当今喧嚣一时的炒股和经商理论,竟与祖宗说法契合,难道是一脉相承?
祖训还叮嘱“习字,笔法务要端正,不可歪斜”,“不可乱打生意之家忌的打空算盘”,“居家开店,凡扫地,俱朝里扫,不可朝外扫,此系家常忌惮耳矣”等。从不忽略小事上的家风传承,使我们子孙后辈接受家教,养成好习惯。《手书祖训》,于今于世仍不失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