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活·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传承进校园入社区

  给黄草皮拍水、将其拧圆,经纬交错编织成篱笆花型,一个精美的草编杯套初现雏形……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游园会”上,徐行小学“巧手囡”草编社团成员——五年级学生张婷娴熟的技艺吸引诸多游客驻足。

  10所学校入选

  襄阳公园的游园会现场,园南中学、洛川学校、廊下小学、建设中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

  徐行小学的展台旁,学生们现场编织着草筐、草篓等。学生们用黄草染色后编织的杯垫、杯套等实用工艺品,成为游客们爱不释手的物件。三新学校展示了顾绣作品,绣品上生动典雅的花卉、充满朝气的卡通形象让游客们叹为观止。普陀区洛川学校学生的沪剧表演、浦东新区石笋中学学生的锣鼓书演出、青浦区松泽学校学生的田山歌演唱、崇明县建设中学学生扁担戏表演,让游园活动精彩纷呈。

  记者了解到,上海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本市“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学校都开设了与传统文化特色相关的课程,很多还编写了校本教材,配备了带教教师,有些则请来了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课堂开展教学。

  江南丝竹进课堂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自2010年起,就将江南丝竹课程正式纳入课程总计划。目前,一年级拓展课中有古筝和二胡演奏,二年级开设了笛子演奏课程,采用学校组织、免费授课的形式向所有学生普及江南丝竹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了“丝竹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除了向全体一二年级学生普及技能传授外,学校还组织教师梳理相关史料,编写校本教材,在全校范围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

  杨浦区东辽阳中学将麦秆画引入校本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陈奇荣为课程指导老师,每周对预备班学生进行麦秆画制作培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

  徐行小学则按年级编制了以黄草编织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校本教材——《黄草编织》《徐行黄草编织艺术史料》《黄草编织艺术》。自2006年起,该校陆续建立了草编作品陈列室、草编磨具陈列室、草编工艺动态展示室和草编博物馆。迄今已吸引校内外5500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和近600名社会各界人士慕名前来。徐行小学副校长陈莉介绍,学校将草编文化引入校园,开设了基础班和提高班,其中基础班是学生全部参与,分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了让更多男生也参与进来,学校还将黄草编织与科技特色结合,租下了徐行村附近的一亩地,聘请农艺师教学生种植黄草,通过播种、种植、保管、晾晒、染色等多道工序,让学生更立体地了解这一非遗文化。

  学校社区“联动”

  “接下去,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草编文化走出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陈莉告诉记者,今年暑假的未成年人暑期特色活动中,该校开设的草编专场几乎场场爆满,甚至有张家港的学生慕名前来学草编。未来,学校还将牵手10所学校和一个社区,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徐行草编”。

  据悉,大多数项目都由非遗传承人与学校、非遗十佳基地与学校、与社区现场签订传承意向书。如请非遗传承人、专家进校园授课传艺,为丰富学校社团生活服务,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习得技艺技能、了解文化传统的学生则成了非遗文化代际传承的保障,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常态化建设,形成由促进一个基地学校要带动10所学校,联动一个社区,并有一个专业团队支撑的工作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刊·践行群众路线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悦读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江苏高淳固城湖大闸蟹开捕
维也纳爱乐首秀上交音乐厅
“非遗”传承进校园入社区
上海购物节迎“开门红”
“家庭药师”在沪现身
上海将添一家肿瘤质子中心
迁址公告
杨浦区部分菜市场主要蔬菜品种周平均价格信息专项公布
图片新闻
杨浦时报生活·资讯07“非遗”传承进校园入社区 2014-09-16 2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