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咬文嚼字
当下诗歌创作面临的问题

  ■时东兵文

  诗歌创作应依托于自然的创造力、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无论诗歌如何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李白的气势不凡、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深情内敛、李煜的幽怨离伤、苏东坡的笔墨凝重,他们的个性、境遇及风格如此不同,却有始终不变的家国精神,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家国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当代诗人应肩负起传承文化精神的使命,就应该具备“经天纬地,昭临四方”的文化修养,“博学多闻,海纳百川”的知识基础,心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的宽阔胸怀,参天地挟宇宙的宏远追求。

  诗歌和诗人的确给世界带来了惊喜,在此仅举两件与诗歌有关的重大事件。一件是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价是“用凝练通透的画面打开了通向现实的新路径”,他的诗用奇想融合了梦与现实,以梦的残骸碎片揭开了日常世界的假面,但依然保存着梦幻的希望。由此引出了“什么是好诗”的话题,我们可从瑞典文学院对特兰斯特勒默诗的评价中窥探究竟:一是凝练的语言,即便从“五四”时期倡导的“我手写我口”,突破各种藩篱的束缚,但诗的语言必须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是口语中最精致、富于美感的部分;二是通透的感受,洁净纯美的形象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是艺术中精华的沉淀;三是现实的映照,走在世界观照世界,走在人生观照人生,“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匡时济世、同情人民乃为大手笔;四是打开新路径,真正的诗人总是另辟蹊径,言人所欲言而又未言,诗歌永远在求变求新之中。另一件,希金斯当选爱尔兰总统。希金斯是“一个敢于说出心里话的思想者”,是“国家宝藏”,在德行上受人尊重。他的当选被全世界媒体称为“诗一般的胜利”,纷纷做起了“诗”的文章。希金斯曾写过《什么时候轮到我?》,的确,爱尔兰人民选择了诗人,其实是选择纯净的社会、诗意的生活,期待诗人的努力,把生命提高到诗歌的境界和高度,又把诗歌的境界化作生活的体验。生活因诗歌而净化,诗歌因生活而有形,生命诗歌化了,诗歌也有了生命。

  不过,诗歌“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诗歌仅是诗人圈内的狂欢,而与读者渐行渐远。这其中既有社会转型和文化沙化的原因,也因为诗人随波逐流,一味地向现实“献媚”,放弃了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作精神的抗争。

  歌德说过,诗人需要全部的哲学。试观当下诗歌创作,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诗坛看似热闹却是浮躁,竖起形形式式的旗帜。虽然色彩艳丽扎眼,却缺乏思想根基,也少有读者喜欢的作品,只是过眼云烟而已;甚至用游戏恶搞、消解崇高,过度地娱乐化,狂欢之后留下一片废墟。二是缺乏对诗歌的敬畏之心。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材质是昂贵的,技艺是精巧的,器形是高雅的,所处的位置是令人敬仰的。这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存有不灭的希望,激励创作者精心打磨出更多耀眼的明珠,去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三是审美取向的错乱。我们提倡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因为每个个体都有独立的审美角度,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都能找到不同的审美群体,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审美趣味,才有了艺术天地的万种风情。然而作品必须有审美的价值和艺术的创造。有人在诗歌语言运用上误解了卢梭的观点:“最原始的语言都是诗歌般的。”那些以丑为美、以丑为荣的作品,不是以揭露丑恶来彰显正义,只是作者阴暗心理的扭曲表现,只能使读者大倒胃口,避之不及。四是曲解创新。诚然,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创作。但是,艺术创新是建立在深厚基础之上,并能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愉悦。庞德说过,“愈古典愈现代”,离开了审美,就是丢掉了艺术的核心;没有了愉悦的艺术体验,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那些胡乱拼凑的场景叠加,生搬硬套的文字组合,指鹿为马的思维纠结的作品,都是对诗歌创新的误读。

  再看今天的阅读,现状堪忧,不重品质阅读,只顾“阅读娱乐”,“娱乐至死”蔓延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整个社会文化力的消解。曾断言工业化能使人智商提高的“弗林效应”倡导者——新西兰人詹姆斯·弗林已经承认,“电脑文化”使人的思维日趋表面化和碎片化,已直接威胁到人的阅读能力,并造成发达国家青少年平均智商的下降。笔者期待将来有更多的人看诗、写诗,有更多的诗和诗人被读者青睐,因为每个人都藏有一颗“诗意的栖居”的心灵!(同济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刊·践行群众路线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悦读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当下诗歌创作面临的问题
又见喇叭花
家园
悦读断想
行走在台北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当下诗歌创作面临的问题 2014-09-16 2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