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是指违法犯罪份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传真和互联网等通讯工具,假冒国家机关、公司、医院、朋友等,谎称被骗人中奖、退税、家人意外受伤、朋友急事、有人加害,或者出售致富信息、投资分红等事由,骗取受害人信任将资金汇入指定银行账户的一种诈骗活动。
近期区域内电信诈骗案呈增长态势,警方经过调查梳理后发现,随着“警银合作”打击力度增强及相关宣传力度的日益加大,通过银行柜面汇款的受骗接报案几乎为零。然而,当前的电信诈骗行为有逐步“升级”趋势,犯罪分子冒充公安、银行、邮局等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伪基站、改号软件等技术手段伪造号码,以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等方式骗取受害人信任,避开银行柜台通过网银或ATM机汇款,给警方打击侦破此类案件增加了难度,需要市民特别提高警惕。
冒充“公检法”调查唬弄
前不久,居民陈师傅在家中分别接到“邮政局”和“松江警方”等“部门工作人员”来电,对方以陈师傅“涉嫌诈骗须核查存款”为由,诱骗他开通网上银行。信以为真的陈师傅立即使用家中电脑安装了对方提供的软件,并按提示输入了银行账号、U盾密码及支付密码。当天下午,陈师傅发现自己银行卡内的数十万元资金被转到另一陌生账户,这才如梦初醒向警方报警。
电信诈骗中,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法是冒充“公检法”机关干部怀疑受骗对象涉嫌“洗黑钱”,或冒充社保局通知受骗对象“社保账户有问题”,或冒充水电煤、电信、有线电视等公司提醒受骗对象账户欠费“请及时查询并将账户绑定以方便缴费”,以各种手段唬弄受骗对象,再通过成员间的分工、角色扮演,将被害人电话层层转给一名“办案人员”,由“办案人员”提供一个所谓的“安全账户”,让受骗对象把自己账户的资金划转进去。
特别要提醒的是,银行、电信等部门与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之间不存在直接转接电话报案的程序,司法机关办案也不会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更不会要求将钱款汇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猜猜我是谁”现“领导版”
近日,市民黄先生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电话一接通,对方就语气严肃地对他说“你立刻来我办公室一趟!”黄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边应答边在大脑里快速搜索这名“领导”是谁。交谈几句后,他辨别对方说话的声音貌似公司经理。一番交谈后,“经理”以办事为由,让黄先生立即送3万元现金到他办公室;随后,“经理”又称在办公室不方便,让他把资金转到指定的银行账户。直到通过网银将3万元转至对方提供的账户后,反复斟酌思量的黄先生才突然醒悟过来,发现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论是冒充老乡、旧友,还是领导、同事,此类诈骗行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就是利用心理暗示诱惑受害人自己“对号入座”。因此,当遇到陌生来电且对方对身份故弄玄虚时,应特别提高警惕,在无法确认对方真实身份前,切忌轻易转账汇款。
假客服短信藏“陷阱”
日前,小王收到某运营商客服号发来的短信,称其手机积分可兑换话费,并提供了兑换积分的网址。因短信显示为“官方”客服号码,小王立即用手机上网登录短信提供的网址。登录后,他按照网页提示下载软件进行积分兑换。第二天,小王发现自己一张银行卡中的6万元“不翼而飞”。接到报案后,民警立即开展侦查,通过初步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利用“伪基站”冒充某运营商发短信给小王,短信中的网址藏有木马病毒。
由于不少诈骗分子使用“号码任意显”软件,仅凭来电显示的号码判断对方身份并不保险,因此市民应避免轻易打开所谓“官方”客服发来的网址链接,更应避免下载对方提供的软件。如收到客服来电或短信涉及办理业务情况,最稳妥的办法是自行拨打客服电话予以核实,或直接到营业厅柜台进行确认。
杨浦警方表示,除了以上三种常用诈骗手段外,不法分子还通过冒充相关部门通知“领取殡葬或生育补贴”、“发布中奖信息”、“出卖廉价加油卡”、“房东、债主催款”、“盗取QQ账号要求群好友汇款”等多种方法实施诈骗。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除了老年人,一些疏于关注防骗宣传的中青年人在接到此类诈骗电话时也会“中招”。民警提醒广大市民,遇事应保持冷静,可通过正规途径向相关部门查证,或与家人商议后处理,千万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