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约八埭头

  ■俞金发

  无轨电车上“小辫子”顶端的拖铃,在架空线上擦出电火花,与电影院的霓虹灯相辉映,这是我记忆深处初次到八埭头的一幕夜景。那还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杨树浦路底的棉纺厂工作,厂工会发电影票,是八埭头的沪东电影院,我与她相约电影院见面,听人说到平凉路乘25路电车便可到达。

  下班后脱下工作服,匆忙进浴室,特意用平时不太舍得用的檀香皂抹脸洗头,浴后换上了整洁的衣服。在平凉路定海路乘上当时“手风琴”式两节头车厢的25路无轨电车向西驶去,心里甜滋滋的,脑海里浮现出她美丽的面庞,思忖着今天要与她说的“俏语佳话”,心湖泛起幸福的涟漪……我俩就读业余大学时,相互切磋功课,业余爱好听戏赏曲。日久生情,互诉衷肠成知己,相同的职业和爱好,把我俩“纠结”在一起。摇摇晃晃不知乘了几站,只听到售票员喊“通北路八埭头到了!”我赶紧下车。此时天色已晚,我抬头向四处张望,路灯下的街面商号毗连,商店敞门迎客。这是 “三年困难”时期后,市场供应初见起色,商品也日见丰富。八埭头我早有所闻,是当时杨浦区最闹猛的地区,衣着朴素走街穿巷的行人熙熙攘攘,酒肆茶楼、商店影院鳞次栉比。

  进电影院入座后,不住回头向入口处张望,直至开影前五分钟,那熟悉的倩影才进入我的眼帘。那天放映的是印度电影《流浪者》,那年代能看到的国外电影极为有限,这部影片配制的音乐、演员的演技令我们惊叹不已。影片里的拉兹之歌,很快流行于街头巷尾,可谓是一枝独秀。

  电影散场,我俩走上灯光散尽行人稀少的街面,商店已陆续关门,半个世纪前闹市的商店大多营业到晚上8点,与今日“不夜城”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平凉路上行色匆匆的路人都在往家赶,偶尔经过的25路无轨电车的拖铃,在架空线上碰擦的响声,才划破寂静的夜空。我俩牵手沿着平凉路低声细语,至杨树浦路同上8路有轨电车,我送她回家后,脚步匆匆到家,细想刚才的一幕幕,犹如“梁祝”“回十八”,我心潮如涌,沉浸于甜蜜的回忆里,进入幸福的梦乡。(作者系淞虹路715弄小区居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5版:平凉之窗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家园
   第08版:文苑
   第10版:评论
   第11版:生活·资讯
   第12版:民生·社会
我把颂歌献给党
关于七月
八埭头
钓鱼
“七一”抒怀
相约八埭头
晨练
鹧鸪天·贺党95华诞
杨浦时报文苑08相约八埭头 2016-06-30 2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