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内、上海最大“冰工厂”,体验冰火两重天
30小时成冰24小时不间断制作

  ■记者 郑潇萌   朱良城 文/摄

  上海年代最久远、最大的“冰工厂”,就“藏”在军工路上的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内。3000平方米的车间内,近30位工人24小时3班倒,每天生产、运输3000块冰块,为食品保鲜,为城市送清凉。

  想象中的制冰厂,应该是十分凉爽的“大冰箱”。7月21日,上海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室外温度高达39摄氏度,记者走进制冰车间,没有设想的清凉,室内异常闷热,一眼望去并没有晶莹剔透的大冰块。厂长余辉告诉记者,为保证成冰效果,所有的冰模和冰块都藏在地板下,厚厚的木板可以阻隔外部热浪,加上制冰车间密闭性好,所以“冰工厂”并非想象中那么舒适。

  地板下是零下10度的严寒,地板上是39度的酷暑,近50度的“冰火两重天”考验着每一位工人。往冰模内注水、加入盐和冷却剂、沉入地下静置、化冻脱模、装车运输,每一块成冰都要经过上述5步、历时30小时才能最终制作完成。其中每一步都需要工人们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操作,保证安全,保证冰块质量。

  这座启用于上世纪20年代的制冰厂还在沿用上海第一代制冰机,余辉表示,每年冬季冰块需求量不大的时候,工人们也不闲着,保养维修、零部件更新换代让这台“老家伙”焕发新的青春活力。“我们用的水好,传统工艺好,做出的冰块晶莹剔透,十分受客户喜欢,上海的水产市场都会用到我们的冰”。

  52岁的宁厚玉是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制冰车间的运冰工,他的任务就是把长1米、宽0.5米、厚0.3米、重达250斤的冰块顺着轨道送进电梯,再一块块搬上运输车。在制冰厂的5年,宁厚玉每天工作8个小时,电梯上下无数次,运冰无数,强大的工作量非常人能想象,面对记者的镜头,他笑着说:“忙的时候就多干,不忙就多休息,运动运动,身体好!”

  近水楼台先得月。尽管车间内闷热无比,但最不缺的就是降温的冰块。为保证工人们的身体健康,余辉每天都会备好盐汽水、啤酒,煮上一大锅绿豆汤,再凿点碎冰一起放进大水桶里冰镇,解暑效果比起冰箱毫不逊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7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30小时成冰24小时不间断制作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30小时成冰24小时不间断制作 2016-07-23 2 2016年07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