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丢弃的橄榄核,在他手中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光滑壳薄的松子在他锋利的刻刀之下,“化身”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就是延吉新村街道居民曾圣伟,“2015年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上海百强荣誉的获得者,不久后有望成为区级非遗项目微雕的传承人。
7月19日上午,区文化馆非遗陈列室里,一件名为《松子圆雕人物八仙过海》的作品受到参观者的瞩目,普通的松子,经雕刻艺术的演化,成了活灵活现、神态各异的八仙人物,在展厅里大放异彩。据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松子因质地柔韧带劲,是一种理想的雕刻材料,但壳很薄,雕刻难度较大,刻刀要求十分锋利,稍有分心就会将其雕穿,前功尽弃,而其中圆雕又是最难的技法之一,《松子圆雕人物八仙过海》这件作品采用的正是圆雕。
除了松子,展厅里还有橄榄核雕成的各种作品,像是《一团和气》,果核经过雕刻变成一张带着笑容的立体面孔;还有用指甲盖大小的玉石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小动物等作品,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奇。“真是高手在民间啊,没想到我们杨浦居民也能把微雕‘玩’得这么好!”一名参观者说。
曾圣伟,现年42岁,从社区的选拔中脱颖而出,后被区文化馆推荐参加“2015年民间艺术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获百强殊荣。曾圣伟告诉记者,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一次父亲从外地出差回来给他带了一套刻刀,他平时就在橡皮上雕刻一些帆船、人物,埋下了一颗“种子”。直到大概10年前,他在友人家里看见了一套核雕工具,再次引发了兴趣。回家后,他也买了一套工具,拿着一颗橄榄核躲在卫生间里,凭借自己的感觉雕刻出了一张立体的孩童笑脸,谁知朋友见了甚是喜欢,他便送给对方收藏,这就是《一团和气》作品的雏形。
从此以后,曾圣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曾圣伟的脑子里,似乎早已装好雕刻这个“程序”,一旦打开,就能运作得很顺利。“我雕过橄榄核后,就想尝试用松子来做,因为松子雕的人相对少,我就自己尝试、研究,也有过失败的经验,然后最终还是雕出来了。”曾圣伟说自己与雕刻“有缘”,其中一个原因应该就是指“看见”作品的能力,“对很多雕刻者来说,作品本来就在材料里面了,只是把不要的地方拿掉就好”。曾圣伟做雕刻不挑材质,在他看来,雕刻不同的材质就像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一样,每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脾气”,熟悉之后方能下刀,很有意思。
做雕刻是一条漫长的路,尤其对曾圣伟这样的“草根手艺人”来说更是如此。“感觉自己就像沙漠中的行者,四海为家,靠着一份信念在做,很孤独。”此前,曾圣伟做过的职业数不胜数,保安、快餐店员工、超市理货员、导游,还做过设计,开过公司,现在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雕刻事业。“文化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扶持,花了很大精力,还帮我办展览,就像找到家一样。”曾圣伟有些激动地说。
区文化馆非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卢林说,从2010年前后,微雕作为杨浦的一个区级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该项目的传承人叫朱惠广。“微雕很费眼力,手劲也要足,朱老师70多岁了,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一直希望能找到传承人,接替朱老师把这项民间技艺一代代传下去。”直到去年,他们从基层发掘了曾圣伟,而他也不负众望,得到了市级专家的肯定。
卢林说,虽然他们资金不多,但为了把微雕艺术传承下去,文化馆专门举办了“刃下的世界”曾圣伟作品专题展,同时也是把曾圣伟的作品进行收集,为申报传承人作铺垫。“小朋友来看到了,感兴趣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将来的某一天,很可能就会发芽,我们的民间艺术就后继有人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