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阳中学

  ■徐崇伟 文

  离别双阳中学已经四十年了,它曾经坐落于双阳路的北端,地处市郊分界河流走马塘畔。

  “文革”时期,学校犹如部队,红卫兵成为学生组织,班级为排,年级称连,“红团”是学生的领导机构。当时,双阳中学的生源都是控江新村的居民,按照住地分配,无需考试就近入校。1971年的春天,我成为双阳中学75届(5)班的学生,全班有54位同学,全年级共10个班。校园大门面朝东方,开在双阳路的尽头,校门直通青砖黛瓦、坐北朝南、能容纳一千多名学生的三层教学大楼。大楼的背面有个养猪农场,里面除了猪还有很多看护狗,虽与学校只用几条铁丝相隔,却无人敢跨前一步。校园西侧是走马塘的支河与双阳路平行往南延伸,河边柳树袅袅,河上有木结构小桥,叫“油车桥”,与蜿蜒的田埂小道相连,通往双阳路。漫步校园,顿觉:葱葱的绿茵似青春涌动,涟漪的河面显人影荡漾,好一派田园风光。

  控江新村是50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我和我的同学大多出生和居住在这里。当时,上学都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以防欺辱。因为,那年代武斗成风,学生中奉行“丛林法则”,书呆子遭人欺负。记得语文老师矮小斯文,讲课时的神情是用双手捧书,眼看上空。有调皮同学给她起绰号“朝天龙”,并肆无忌惮地嘲笑。而语文老师只能以无奈的沉默,鄙视无知。同样,那年代生活贫乏,大家都很拮据,且爱炫耀自己。如果学校组织看电影,你能从裤兜里摸出一毛钱买零食,那自然会欣喜地仰起脖子、抖着腿,摇到电影院的。还有,那年代命运固化,学校毕业“四个面向”(到农村去、到工矿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发去)。等到毕业分配,有哥姐在农村,那就是硬工矿,反之要去农村,与读书成绩无关。总之,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要读书的人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期盼早点工作,过上有钱花的大人生活。

  毕业季的1976年终于到来,此时,班主任最受人尊敬。因为,他掌握着大量的就业信息,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命运。分配前,解放军先行招兵。犹如现在高考前,清华、复旦先自主招生。全年级男生摩拳擦掌,接受部队的挑选。住校接兵的海军军官,见我肩宽人高,邀我做他的学生联络员,令我欣喜若狂。之后,我与20多名同学,随军官去了南海舰队,成为海军战士。离校前夕,班主任赠我一本笔记本,扉页上留言,“徐崇伟同学:愿你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5届(5)全体同学”。

  40年,转眼即逝。40年里,同学各奔东西,很少相见。上世纪80年代,学校组织校庆,偶遇个别同学。此后,学校和它的田园风光消失在填河建楼、造桥筑路的大建设、大发展中。40年来,风雨吹白了鬓发,时光改变了容颜。但是,一颗未老的心,仿佛还留在那青涩的记忆里。于是,心问我:为什么现在如此渴望同学?我对心说:因为老了。心又问:为什么老了想同学?我说:因为这些年你太浮躁、真情少了,所以无瑕的同学情,显得珍贵了。心无语,我乐了。

  找个理由,扶着老师,到松江的同学家去聚会,路程虽远,但彼此的心很近;找个理由,带上班旗,去浏河住上一宿,开个载歌载舞的集体庆生会,有点滑稽,但大家很开心;找个理由,组成车队,赴巴城游湖观景尝河鲜,追风虽累,但老得挺潇洒。因为,有同学的地方,都是景色最美的地方;有同学的地方,都是让人沉醉的地方。

  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非常感激双阳中学,赐予我美好的回忆;非常感激双阳中学,赐予我美好的同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特刊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特刊
森林冬晨
双阳中学
一次终生难忘的“春运”经历(二)
榆黄蘑
油条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双阳中学 2017-02-11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