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赞宁波年糕和汤团

  ■刘巽明 文

  有人说,乡土观念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又说,乡情最怀念是家乡美景和美食。作为海上宁波人过传统的春节,难忘家乡的节食——年糕和汤团。时下上海等地出售年糕汤团店,多以“宁波”作为招牌,实际上是对故乡“工匠精神”的肯定,更加凸显其文化——农耕文明的记忆和符号!确确实实是历史品牌和文化遗产。

  糕和糰,原本都是“米”字旁,顾名思义为米制品,即是鱼米之乡的土特产。其产生于气温比较低的冬天,因为农耕社会没有冷藏,米磨前需在清水中泡多日胀透,才能够碾成细粉,为了不变质必须选择冬天加工。

  年糕是中国传统的大年节食,是唯一以“年”命名的单项食品——年之糕。毫不夸张地说,过年家家户户吃年糕,男女老少每一个人都吃过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人往高处走”:谁个不期盼日子一年比一年提高,高职、高管、高薪、高寿、高兴。古诗赞:“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又有诗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年糕多指粳米制作的,长条状的淡味的白色糕,还用年糕印板压出“五福”、“元宝”、“如意”,以及“梅兰竹菊”、“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状元及第”、“天地元黄”等字样,表示“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少数也捏成元宝或者生肖样子。

  年糕是大众化食品,传统的制作过程,把蒸熟的糕花倒入大石臼,强壮的劳力不断地举起粗大的木杵“搡臼”,越搡结实效果越好。曾有说法:阿王搡年糕——吃力不讨好。也有说法:其是“重石挤压、粉身碎骨、高温考验、严刑拷打、抱团成型”。还有个谜面:生在深山叶飘飘,零落人间用水浇,得到人间一把米,一条黄草捆上腰。谜底:年糕。亦有歇后语: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腊月廿三吃年糕——数落(正好);年三十的年糕——都有。

  据载,宋朝时候明州(现宁波)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因为糯米汤圆煮在汤水中熟透便浮起,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改称汤团,也是宁波人习惯称谓,历史长达700多年。宋代诗人周必的《元宵煮浮圆子诗》中写道:“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又曰:汤团始初名元宵,是指食,也叫元夜。可是在袁世凯称帝时,“元宵”与“袁消”谐音,便改称“汤圆”“汤团”。

  汤团寓意“团团圆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吃汤团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白球球,里面藏着黑娃娃”,是宁波的猪油汤团。另有谜语:“身上洁白如玉,内心花花绿绿,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池里沐浴”“身穿雪白外衣,心里香甜如蜜。正月初一必吃,正月十五还提”“滚圆身子雪白皮,每逢春节到家里,跳入汤水汏个浴,一人一碗吃得好”……都形象地描述汤团。

  宁波人在大年三十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带有浓浓的年味;年糕,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在大年初一吃猪油汤团的传统习惯,寓意团圆如意,即使在海外的游子也忘不了吃汤团,盼望团圆,以慰思乡之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特刊·同创共建全国文明城区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智换烧饼
食堂,舌尖上的享受
金鸡报晓
点赞宁波年糕和汤团
迷惘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点赞宁波年糕和汤团 2017-02-21 2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