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巷位于济宁大运河南岸,当年漕运繁盛时,南方的漕粮船带来了大量的南方竹子,竹竿巷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如今,这里仍有许多人坚守着传统手艺。
55岁的黄振一家在竹竿巷经营竹子、竹器已经有三代了,他从事这一行当也有40年。“我主要加工一些建筑材料,大小竹竿多用于建筑工地。很多顾客都是冲着竹竿巷的名号来的。”他说。
今年80岁的梁桂兰在1963年就落户竹竿巷,一住将近50年。梁桂兰说,原来她经营的有竹帘子、篓子、筛子、椅子、封门等,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竹器在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少应用,这些技艺也少有年轻人传承。“最大的心愿是把手艺传下去。”
玉堂酱园是一家已经有3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这家生于运河、兴于运河的企业,是大运河文化融南汇北的代表。据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介绍,清朝康熙年间,苏州的戴玉堂来济宁经营酱菜,因为味甜没有市场。后转孙家经营,采用南方技术,使南北风味沟通融合,成为微甜微咸、味压江南的贡品菜。
“玉堂酱菜能够经历风雨传承至今,离不开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景春说,例如,为保证玉堂酱菜色香味俱全,玉堂进货要“选美”。比如进黄瓜,不是任何黄瓜都能进厂,只要济宁近郊三个乡镇的黄瓜,黄瓜要求两头一样粗,每500克12至14根,而且只在初夏季节收购,要顶花带刺,当天采摘当天收。
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玉堂酱菜被授予“世博百年品牌企业”,这家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企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大运河孕育的儒商文化的厚重。
杜庆生认为,运河文化是融南汇北的商贾文化,是南北技艺、审美、思维显现于商贸行为的融合文化。园林、桥梁、水利设施等建筑;铁艺、木艺、竹艺等传统技艺……都是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
“而这些显性元素在济宁仍随处可见,所以这是一座与运河相生相伴的城市。”杜庆生说。
■孙晓辉 魏圣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