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深入国人心中的经典。说起其形象就是那一句“圆鼻光头三根毛,贫困凌辱一人扛”。这就是《三毛流浪记》,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漫画形象。一个遍尝孤苦的流浪儿,一段悲惨心酸的经历,一部传世之作。
《三毛流浪记》可以说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中,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我小的时候对三毛的印象源于两本书,一本是母亲去少年儿童出版社购买的《三毛流浪记》,一本是父亲单位里发的一套《烽火少年系列丛书》之《三毛从军记》。
初识三毛,让人觉得就是很可爱,特别是头上的那三根毛,感觉名字起得很贴切。后来才知道三毛是那么的苦,那么的悲惨。
《三毛流浪记》中给我印象深刻的篇幅就是美梦幻灭。美梦幻灭这篇讲的是三毛听朋友说有个大城市叫上海,那儿人多、车多、房子也多,还有好多高楼大厦。他想着如果能到上海找个活干,不愁没饭吃。
等到了上海,三毛果然发现这么多的人,这么高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汽车、人力车还有电车。熙熙攘攘的人声、车声,又热闹又乱哄哄的。心想,在这儿干活,怎么会吃不上饭。
然而他进了市区却看到马路那边一群骑马的警察,手举着木棒向路口拿着一面面红绿色的小旗子,喊着口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人群冲去……
《三毛从军记》我的这本和外面市面上的漫画不一样,是由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电影改编而成的连环画丛书。这本由张建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真是好玩得不得了,一提到他拍的这部电影,那句“三毛三毛三毛”的呼唤声一直在我耳边响起。
张导的《王先生与小陈》、《紧急迫降》等片我也很喜欢,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三毛从军记》中的那句“嘿咯隆咚呦,当大兵。嘿咯隆咚呦,穿军装。”
三毛,最初诞生于1935年中国著名漫画艺术家张乐平笔下,他善良、幽默、坚强、勇敢的性格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其实《三毛流浪记》并不是张乐平的最初作品,他的最初作品是《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是接着《三毛从军记》画的。
最早的启发来源于1947年初的某夜,正遇一股寒流袭击,上海街头风雪交加。走在回家路上的张乐平,在一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正围靠着一个小铁罐吹火取暖。第二天早上,当他再次经过时,发现其中两个孩子已经被活活冻死了。
看着收尸车上的孩子垂下的手臂,张乐平不禁潸然泪下。作为一个漫画工作者,他决心通过手中的笔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出控诉。为更深入地了解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张乐平换下旧西装,穿上破旧衣服,来到旧上海最混乱、最肮脏的地方——郑家木桥体验生活。
在张乐平的笔下,一出来的三毛就是孤苦伶仃,辗转流浪。他有机会接受了一些人间温暖,但更多的是遭遇着人间的冷酷,小小的三毛,是在旅行着人间的现实。这现实,是冷酷多于温暖,残忍多于仁慈,丑恶多于善良,欺诈多于真情,不平多于公道。
瘦削矮小的他卖过报纸、擦过皮鞋、当过学徒、卖过武艺,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虽可怜穷苦,却聪明机灵、乐观幽默、不畏强暴。三毛不是孤独的,他是当时中国孩子命运的象征,也是多数贫苦善良中国人民的命运象征。作品中有泪有笑,有社会的冷酷无情,但同时又有着人性光阴的温暖、同情和爱。
长篇连环画《三毛流浪记》自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报》开始连载,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又发表了最后两幅。
报纸连载期间,大人小孩都为三毛的经历时而忧愁、时而惊喜、时而伤心,上海市民纷纷送食品送衣服送鞋子,有的市民还想领养小三毛。三毛的命运竟成了当时上海市民生活的要事。
1949年4月4日,宋庆龄先生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联合张乐平先生为筹款建立收留流浪儿童的“三毛乐园”,在中百公司举办《三毛流浪记》原作展览会,为流浪儿童筹集钱款。
这是一个空前和特殊的展览,参观展览的人从商人到黄包车夫都纷纷解囊,可见这部作品的魅力和号召力了。等候入场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六合路。
三毛今年已经82岁了,在穿梭在马路弄堂的三毛——纪念《三毛流浪记》发表七十周年图片文献展的开幕式上,我见到了张乐平先生的儿子,自称是三毛小弟弟的张慰军先生。
很多人围着他听他讲述他父亲创作三毛时的点点滴滴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他说:“这几年我带着“三毛”去过韩国、比利时、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不管是华人还是当地人,都表现出对它的喜爱。我也是纳闷了,这个82岁的‘老头子’居然那么吃香!我感觉,三毛身上那种屡败屡战的乐天派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善良本性,在这个时代还是容易引发共鸣的。”
三毛是一个很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坚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他在故事中所表现出的善良勇敢、坚忍不拔的性格至今为人称道。我们经由这本漫画书,这部被誉为“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的作品,得到的体验何止是娱乐而已呢?
今年是《三毛流浪记》发表70周年,七十年,82岁。他还是那个永远也长不大,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的“三毛”。三毛还在孩子们的身边,他的性格至今为大家所喜欢。在未来的岁月里,年迈而又年轻的三毛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学会仁慈,学会关怀与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