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浦港严家木桥东岸,几栋新粉刷完毕的小楼临河而立,住在严家木桥的池家三兄弟正在忙着接待来串门的亲戚。几个月前,为配合杨树浦港应急抢险工程,这里的居民整体外搬,由街道出资对房屋进行修缮。“我们现在也住上360度无死角的‘河景小别墅’了。”池家小弟打趣道。
老房子经不起折腾怎么办?
半年前,杨树浦港上钢二厂至严家木桥最后80米防汛墙还是本市内环以内最后一段土坝,汛期水位上涨,严重威胁河岸两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除防汛安全隐患,提高防汛墙的整体稳定性和挡御高潮位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
为确保防汛墙能够顺利施工,确保周边居民在施工期间的安全,经和区建交委、区水务管理中心沟通,大桥街道着手安排土坝周边2个门牌号共计11户居民在施工期间临时外搬,在他处找房过渡,待施工结束后,对其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并经检测单位检测安全后再进行回搬。
然而这样一项“补短板”工程实际操作起来遇到了不少阻力。原来,该段防汛墙建设工作十年前就开展过,当时在打桩时造成居民房屋开裂,开裂后没有妥善处理,居民反对声很大,造成防汛墙施工工程一拖就是十年。听闻工程要重启,居民们又开始担心起来,“这房子从我母亲那辈就开始住,传到我们兄弟手里,我现在都快60岁了,你想想看,这么老的房子哪里经得起折腾。”池家大哥对记者说。
六十多年的老房子不敢修却又不能不修。往年快到梅雨季的时候,只要接连下几次大雨,水位上涨,河水一定会溢出直接淌到池家门前,池家三兄弟一年一度的受难日也来了。“亲戚朋友来我们家,一进到这里就开始在水里‘泡脚’,说水漫金山一点不过分。家里的墙开裂,走路都要轻手轻脚。”今天的池家兄弟们坐在几个月前由垃圾回收站改建而成的花坛上,向记者回忆起过去几十年来最熟悉不过的“危房”环境。
挨家挨户解释 工程重启
去年3月,区建管委、大桥街道、区市政水务中心、申新村居委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部分居民代表在大桥街道会议室就防汛墙施工的相关事宜举行会议,倾听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并就外出过渡期间相关问题进行协商。
根据前期会议中汇总得出的工程开展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点,去年4月开始,街道管理办联合居委会工作人员不断走访居民,挨家挨户上门做居民思想工作,对一些可能由于施工造成的问题逐个向居民作出解释和承诺,让居民感受到决心和诚意。“白天居民要上班,家里没人,我们只能等到晚上他们回家的时候再去做思想工作。居民心里抗拒,我们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总算没白费力气,最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一位申新村居委会干部告诉记者。
与11户居民的协商工作历时四个月,去年8月底,11户居民终于同意签订外搬协议,搁浅十年之久的防汛墙施工工程得以重新启动。
房子怎么修 居民心里有数
施工前,街道首先安排由居民选择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施工区域2个门牌号的房屋进行了检测。街道根据检测结果协调施工单位施工,并在施工的每一个节点都会实时监测确保施工及房屋安全。池家兄弟说,“这样一来,即便我们人不在这里,但是房子怎么修,修得如何,心里都有数。”
去年9月底防汛墙主体施工完成,后续房屋修复工作跟进,10月12日街道召集11户居民召开房屋修复会议,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修缮方案。为保证11户外搬居民在春节前住上新房,施工队加班加点,在今年1月29日,将11户居民的房屋保质保量地交付给居民,同日居民在房屋修缮移交单上签字,房屋正式移交完毕。“从房屋外墙外立面粉刷到家里的地板、防盗门窗更换,电线重接,街道方方面面都为我们考虑到了。”池家兄弟带着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家”时说道。
房屋虽已移交完毕,街道的后续管理工作却未停滞。有居民向街道提出,能不能在房屋空地旁增设绿化加以美观,街道立即给出方案,经过居民修改,隔天施工队就进场增设绿化;居民家里空间小,没有平台晾晒衣服,街道又统一规划空地,安装晾衣杆供居民使用。
“在管理方面,我们还想让居民和我们一起参与到管理中,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杨树浦港样板段的周边环境。”街道管理办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