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家住控江路街道凤城三村29号的王阿姨,最近在楼道里的“共享会客厅”招待了从浦东来看望自己的姐姐,多年后终于摆脱了因家中狭小无法邀请亲朋做客的尴尬处境。这种由楼道空余公共空间改造而成的“共享会客厅”,29号楼里就有两处,满足了居民会客、阅读、联谊等休闲需求。
走进会客厅,映入眼帘的布置犹如90年代上海咖啡厅的一个小角落,大到一张桌布,小到一盆吊篮,处处体现着别致和用心。会客厅内桌椅、电灯一应俱全,桌子上摆放着充满生机的绿色植物和供自由取阅的杂志。打开明亮的窗户,春日阳光透过,春风拂面,好不惬意。
“这些桌椅摆设都是居民从自家送过来的。”因为是老旧家具,反而带出了一种年代感和亲切感。“家里地方小,老物件占地方,又舍不得扔,就送到会客厅里来派用场。”居民王阿姨说。
会客厅布置好后,住户们经常来这里休息、聊天。遇上端午节、重阳节,楼里老人们还会在此聚餐。老人们纷纷表示,“在这儿常常回忆起以前的弄堂生活,邻里关系很亲近。”
据了解, 29号楼是60年代的老式公房,每层有五户居民,“这里每户居民家里面积都不大,不少家里都没有会客厅,急需一处具备聚会、会客等功能的地方。”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于是,2016年,凤城三村启动了设立“共享会客厅”的自治项目。由居委会牵头,多次召开居民会议,发动楼组内党员和居民积极参与楼组自治,耗时2个多月清理电线、杂物,粉刷内墙等。改造过程中居民积极参与,送来杂志、盆栽,桌椅等物装扮“客厅”。集体活动的经费由每户居民出资筹集,并由楼组长统一管理,经费使用明细也张贴在“共享会客厅”内,供居民查阅监督。王阿姨说:“在积极参与共建中,楼组内氛围也发生了改变,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居民有了归属感,都像爱护自己家一样爱护我们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