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刚过,当人们还在走亲访友,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时,某天黄昏,突然接到了外甥的电话,说:“母亲去世了。”我先是一愣,怎么这么突然?
老姐叫李玉枝,今年八十二岁,比我年长十五岁,一米五几的个头,矮小精干,因年轻时劳累埋下了痨病病根,气管哮喘病困扰了大半生。元旦过后不久,又患上了脑血管疾病,虽经治疗控制了病情,但是却影响到了下肢行走。
春节前,我和老伴从上海女儿家回老家去看望她,当时精神状态挺好,脸面红润,说话利索,只是在埋怨自己:“成了废人了。”我抓着老姐的手劝道:“姐,你老了,孩子们该为你使唤了,不要管那么多了。”可,才十几天,老姐就悄无声息走了,不舍得给孩子们添累,没留下只言片语。
老姐是兄妹中的老二,是长女,没上过一天学,虽然个子矮小,大字不识,却是个明理要强的人,家里外头啥活干起来都不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火热的大跃进中,住窝棚、参加会战,深翻地、战地斗天,与同伴姐妹们奋战在田间地头,铆足劲头,挥汗苦干,样样不拖后腿,伙伴们都夸她灵巧精干,是个“小能人”。当年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老姐和后辈们后来讲起时,内心总有种激奋和自豪感。
老姐是个勤奋耐劳的人。姐夫是位民办老师,上有年迈的公公婆婆,她早就挑起家里的担子,起早贪黑,忙地里的活,忙家里的事。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出生,老姐更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鲁北是比较贫困的地区。老姐弱小的身躯,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带着一家大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姐夫因教学,长年忙在学校孩子们中,少有精力操心家里的事。老姐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收工回来再忙家里。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日常的缝洗浆晒都她一人承担,劳动之余还要喂猪养鸡,养肥卖点钱接济家用。逢年过节,为了让孩子们能穿上新衣裳新鞋子,老姐老早就做准备,先是把积攒的零碎布头和旧衣布用糨糊一片片、一层层粘贴在木板上,晒干后按脚的大小裁剪成相应的鞋帮和鞋底样。再利用闲暇之余,用粗针麻线纳成一个个厚薄不同的鞋底。无数个夜晚,青黄灯下,老姐就是那样一针一线把鞋做好,一针一线把衣服缝起来。衣服和鞋子用的线都是老姐用手纺出来的,孩子们在老姐纺线的嗡嗡声中熟睡。后来家境好些了,家里添了台缝纫机,这才为老姐减少好多手工负担。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地归了农户,老姐更是在种地和家务中拼搏。孩子大的要上学,小的要照管,地里的活计也不能耽误,还要尽力让庄稼长得好一些。她常说:“地是咱自己种地,一定要种好,不能落在别人的后头,让乡邻们笑话。”为此,她是没白没黑地干,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可不管日子多苦,身体多累,老姐从不在家人面前说苦喊怨。老姐的坚韧和苦奋使小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也享受到了新时代给老百姓带来的红利。一说起当今的生活,老姐总是笑哈哈地说“:现在的生活多好,我们是有福的人。”
老姐对子女们宠爱有度,管教适当,要求孩子忠厚老实,诚实本分,堂堂正正地做人。没念过书的她懂得不识字的不便,不求孩子有什么渊博的学识,但都要上学读书。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自立能力。孩子们放学回家要力所能及地帮着做些家务,假日要到地里干点零活,从小吃得起苦,受得起累。在劳动中磨炼,在生活中学本事。老姐用中国妇女的朴素情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教育影响着孩子。儿子长大后继承了父业,成了一位园丁,曾荣获县“十杰青年”称号。两个女儿成人后,成家立业,用勤劳和奋斗编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老姐是一位热情和善的人。她对人处事,遵守着传统美德。上敬父母,长幼相济,互敬互让。当老父亲生病卧床时,本应由我照管,老姐为让我安心工作,把老父接回去侍奉。她端屎端尿,精心照顾,我感恩难忘。她与人为善,邻里和睦,宽厚待人。当生产大队让外派老师在她家用餐时,她欣然答应,并想办法改善伙食,即便是粗茶淡饭,也尽量做得可口些。几年下来,外派老师成了家中挚友,几十年交往不断。对邻里乡亲,不论事大小,她能干就干,能帮就帮,赢得了“热心肠”的美誉和大家的夸赞。
老姐辛劳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时光匆匆,岁月无情,我心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