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美之心

  ■林希 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芭蕾舞剧《白毛女》中,连穷得外出躲债的佃户杨白劳,都知道在除夕之夜给闺女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而喜儿戴上红头绳跳的那段舞蹈,充满了少女的欢快欣喜,那首《戴红头绳》歌曲唱出了世间多少女孩对美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我们小时候,爱美之心是被严格压抑的。原因之一是经济不宽裕,家家几个子女,小的孩子必须穿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所以那个年代,男孩穿姐姐的旧衣服,女孩穿哥哥的旧衣服是常事。我自己是直到中学,服装鞋子还经常穿的是哥哥穿小了的,以致下乡学农时所穿的男式棉毛裤被女同学们看见而笑话过。即使逢年过节,父母难得掏钱给买的外衣外裤,也永远逃不掉浅灰、藏青、军绿这几种颜色。那时女孩如果要提“美”的要求,是会被父母呵斥的。我亲耳听到邻家女孩因为照镜子被其父亲责骂,说她是“不干正事,就知道臭美”。

  可是爱美之心是压抑不住的,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姐姐带我跟朋友们在草坪上玩“过家家”,有一位姐姐的同学特别喜欢打扮我。她会用草头串成“项链”给我戴上,还摘了两朵铃铛一样的花要给我戴“耳环”。我以为是要穿耳洞,吓得乱跑!后来她说不用穿耳洞,是夹在耳垂上的。总算让我当了一回美滋滋的“小公举”。当然这些“首饰”是不敢带回家的。

  那时候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玻璃丝”,其实就是透明的红红绿绿的塑料丝,女孩子们用来扎辫子,一道一道系得紧紧的,丝毫不敢越矩。后来又出了一种宽的“玻璃丝带”,用来扎辫子时可以打个蝴蝶结。但多数的时候也不敢打,因为此时已经是“文革”期间,爱打扮已经不是小时候的“小资”问题,而上升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修正主义苗子”的高度了。扎辫子最好只用橡皮筋。可是,对美的渴望让女孩子们想方设法。还是在学农的时候,暂时逃避了父母的管束,就有女同学借去镇上买菜的机会买来了好看的玻璃丝带,自己盘成了两个球球,点缀在橡皮筋的外面十分夺人眼球。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女,谁不想美一美?于是这种玻璃丝带就悄悄流行起来。可是没过几天,严肃的“批判会”突然召开了,这种“臭美”行为理所当然地遭到口诛笔伐地批判!漂亮的小球球被强令摘下,至于我这种比较迟钝的女生也赶快打消了用玻璃丝带做小球球的念头。后来那些玻璃丝被我编成了小虾和金鱼,送给小孩当了玩具。

  再以后,连上课时坐在教室里都可能被检查仪容仪表,有一次查到一位天生卷发的男生,还警告他要“头发注意点”……真让人哭笑不得。女孩子们用火钳烫“刘海”之类的行为更是绝对禁止。

  后来,离开学校工作了,仍然是艰苦朴素为荣。我们俨然已经失去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色彩的感受。可是看到待嫁的师姐们用棉毯自己裁剪做成短大衣,虽然也就是黑白格子的,还是会觉得这别致的衣服衬托得她们分外青春美丽。

  如今,当年的师姐们和我都已经进入到“大妈”的年龄,青春早已离我们远去。好在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化了。我们的爱美之心也苏醒了!现在我们对美的追求就表现在拍照时艳丽的丝巾上。不要嘲笑我们不懂色彩搭配,不懂区分时尚和土气。在我的眼里,这一条条靓丽的彩色丝巾就是当年舞台上喜儿手里高举的红头绳,就是我童年在草坪上戴的用草头串成的项链,就是学农时那些爱美的女同学辫子上系的闪亮的玻璃丝球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控江新村 (下)
行至水穷处
老姐
爱美之心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爱美之心 2019-04-20 2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