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疾控:切勿随意食用野生菌

  ■记者 毛信慧

  本报讯 菌菇类一直是深受食客喜爱的美味佳肴,然而,来源不明的野生菌可能是致命的“毒物”。近日,新华医院收治了两名误食毒蘑菇的市民,所幸抢救及时,2人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

  据悉,两名患者在黄兴公园散步时发现草地上长满了蘑菇,就采了一袋,回家做蘑菇汤。2天后,女性患者因出现持续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入院后其病情迅速恶化,24小时内,肝功能指标急剧上升,并开始出现脏器损伤。男性患者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在接到事件报告后,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联系他一并入院治疗。

  与此同时,区疾控中心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对病例开展调查,并赶赴采摘地搜寻有毒品种。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鉴定,该蘑菇为肉褐鳞环柄菇,是上海地区在夏秋季雨后常见的毒蘑菇,含有毒肽和毒伞肽等剧毒成分。区疾控中心遂将这一信息提供给医院,以便院方进行对症治疗。

  经抢救治疗,两位患者目前病情稳定。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费爱华介绍,食用毒蘑菇后,其发病初期往往表现为胃肠炎症状,容易被忽视,继发肝肾功能损害,之后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表现为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极高。目前,在治疗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主要以早期的催吐、灌肠、血液净化、脏器功能支持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

  入夏以来气温高、雨水多,正是野蘑菇生长的旺盛期。在黄兴公园等公园的松树林,星星点点的野蘑菇随处可见,不时有青少年儿童前来采摘、玩耍。为防止意外再次发生,区疾控中心已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协调黄兴公园将毒蘑菇生长区域封闭,并设置警示栏。

  跟随疾控专家的指引,记者在黄兴公园内找到了少量肉褐鳞环柄菇,发现其外形与香菇非常相似。区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负责人介绍,野生蘑菇的确味道鲜美,但有些毒蘑菇的外观与无毒蘑菇极其相似,普通人是无法准确分辨的。即便是专业人士,有时也需借助设备检测后才能确定。而在野外,无毒蘑菇往往与有毒蘑菇混生,易受有毒蘑菇菌丝沾染,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就算食用的是无毒品种蘑菇,仍存在中毒的可能。

  区疾控部门提醒:蘑菇中毒死亡率高,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随意采摘、食用。一旦出现疑似中毒症状,须立即就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6版:民生·社会
   第07版:评论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多问多看多思,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城管其实一直在身边”
图片新闻
楼宇走出“二次招租难”运营困境
疾控:切勿随意食用野生菌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疾控:切勿随意食用野生菌 2019-07-16 2 2019年07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