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编排一场垃圾分类主题时装秀,将四分类垃圾桶的功能和作用融入情景剧表演,组织垃圾分类小游戏互动宣传……平凉路街道自治办在兰馨广场举办的“垃圾分类我先行”主题活动,以新颖的宣传方式引领平凉居民开启家庭生活新风尚。
参加这场活动的主要演出团队均由平凉路街道社区第二睦邻中心培育孵化。像这样支持“草根团队”围绕街道重点工作创作文化活动的探索,是平凉路街道有序引导群众自治,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的一个缩影。
“硬环境”+“软服务”实现双升级
据平凉路街道社区第二睦邻中心运营方——上海杨浦区一米社区服务中心出具的调研报告显示,街道有近八成社区居民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文体活动。但面积仅有500平方米的睦邻中心,这么多居民同时开展活动,难以满足。
去年10月,街道在充分调研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挖掘社区资源,对第二睦邻中心进行扩建改造。改造后的睦邻中心,活动面积增至1015平方米,开辟亲子益乐区、读书漂流区、交流区、健身区等11个功能区域,可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文化生活需求。“这里不仅是我的社交场,也是我孙子和他的小伙伴尽情玩耍的地方。”居民蔡阿姨说。
改造后的睦邻中心还暗藏许多“小心机”。面积增至2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除了大之外,还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利用两扇移门,调整不同大小,将活动室隔成三个区域,可同时满足不同群团活动需求。再利用有限的楼道空间,向居民展示睦邻友善、亲子互动、知识传播等多个板块活动剪影,营造浓厚的睦邻氛围。
“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重点是如何吸引那些不愿意加入群团组织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一米社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睦邻中心充分调研群众需求,积极参与群众活动的策划设计,还提供资源支持,确保活动项目的高质量,并以培育优秀群团为抓手,不断探索群团活动新模式。“比如高血压健康互助管理小组,今年除了继续互助管理的形式外,还增加了‘音乐疗法’,而桥牌邀请赛也在群团申报项目后得以顺利开展,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
“完善睦邻中心建设是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环节,我们将以第二睦邻中心为模板,复制推广经验,挖掘街道其他睦邻中心和睦邻点的特色,着力为居民打造好家门口的会所。”街道自治办负责人表示。
精耕细作,实现自我服务
睦邻中心常见中老年人身影,能否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来?通过精心调研走访,街道自治办了解辖区内企业白领的需求,借助举办纳凉晚会主题活动,开展别开生面的交友活动,成功实现吸引年轻人参与睦邻中心活动的目标。
目前由第二睦邻中心培育的自治管理小组,包括高血压自治管理小组、智能手机互助学习小组等,已经在兰馨广场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日常活动机制。3月大型便民服务、6月百姓舞台文体团队现场招募、9月中秋游园……第二睦邻中心将这些自发形成的松散团队,组织成睦邻中心标准化群团,探索优化社区公共场所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为所有群众团队实行登记备案,并指定党员成为团队负责人,定期沟通群团活动情况和需求,初步实现群团制度化建设,每个群团都有自己的活动章程和活动规划,并形成服务计划。”一米社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积极拓展社区治理空间,今年,第二睦邻中心还将推出群团项目申报制度,通过项目评审和资源扶持,强化群众自治的结构性,催生一批服务社区的优秀自治项目。
此外,街道还计划为睦邻中心引入优秀初创社会组织,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孵化。“未来,管理方将协同群团负责人、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以合作管理的模式,持续探索社区共治的方法,更好服务于居民。”街道自治办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