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有这样一间小卖部,使我回想起好多有趣的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北边的家属区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卖部。
小卖部的门朝南,灰色木门上常年开着一扇气窗,木门上装有一把普通的“司别另锁”,门框的右上角“横立”出一块涂有白色油漆的板条,板条两面用黑体字写着“小卖部”。门的左边有一扇方向朝外开的木窗,木窗里边有窗销、窗勾。
小卖部每天早上8点开门,下午4点打烊,礼拜天休息。
在那物资匮乏时期,小孩们很少有“零用钱”,母亲疼爱我们,时不时会给我们一点学习上的“奖励”,所以我们兄妹三人还存有点钱。我大哥从小就喜欢动手自己做东西,他会把存的钱都拿去买飞机模型。记得那时候礼拜天吃完午饭,他拉着我乘6路公交车到海宁路,沿着四川北路,来到南京东路,顺着马路一直要走到南京西路上那家很小的专卖门店买他喜爱的飞机模型,再原路返回,到家总是天都快黑了。
我的小妹有一个石膏做的储钱罐,她每次会把“零用钱”存进去,等存满后拿出来买她最喜欢的糖果,然后剥下五颜六色漂亮的糖纸头,把每张糖纸头整整齐齐铺平夹在书里形成一本“集邮册”。
我的“零用钱”都用在买零食和买学习用品上了。那时候总感到肚子容易饿,还有就是铅笔、橡皮、刀片和塑尺不是搞坏就是丢失,所以小卖部就成了我经常要去的地方。
走进小卖部,朝北的墙面上有一扇窗,地上是毛糙的水泥地,墙顶是日光灯照明。东面墙上挂有一个圆形的挂钟,玻璃柜台成L形,在柜台的堵头有一块可以上下掀开的木板,营业员从那里可以走进柜台。柜台后面是一排落地玻璃柜,上面摆着日常用品,有铁壳热水瓶、床上用品、小百货等,北面墙上还有一扇小门里面是仓库,整个面积也就二十多平方。
小卖部的日用品不是想象中那样多,主要提供糕点食品,油盐酱醋没有卖的,酒也没有,难得有几款香烟出售。玻璃柜里面有三层玻璃搁板,白色长方形的搪瓷盘放着各种糕点:有褐色花边小蛋糕、有堆成小山式的脆麻花、有用彩色纸包裹的圆形面包,还有上海本地产的核桃云片糕桃酥饼 ,那时候的价格也就是4到8分钱一个。
有时候,我会和同学一起去,大家分着买糕点,这样就可以尝到各种口味的点心,但有时也会为买啥糕点争论不休,钱不够的时候甚至只买一个掰开大家分着吃。
柜台有一头是专门摆放学习用品的“专柜”,有带橡皮头的彩色铅笔、卷笔刀、三角尺,还有各种各样的写字簿、练习本、毛笔砚台。对我来说平时学习用品损耗太多,只能经常去买。
有一次我发现文具柜台里有一个圆规,金属的质感、多用途的功能吸引了我,特别是装圆规的抽拉式小纸盒显得精致,一看价格要1.2元,我下决心要买,接下来好长时间没有买糕点吃,一点点攒钱终于得到了。
柜台上面还放着一排大口玻璃瓶,里面放着各种糖果、饼干、山楂片、坚果等,鱼皮花生、五香豆、盐津枣等都事先包成小三角包放在大口瓶里,五香豆、盐津枣都是五分钱一包,最贵的是鱼皮花生每包要卖一角钱,什锦糖果里硬糖比较多,仔细找也看不到一颗大白兔奶糖。
柜台上的大口瓶中还可以买到零拷的牡丹雪花膏、发蜡,蛤蜊油冬天特别好卖。春节来临,会有少量的年货供应,如红枣、金针木耳、花生、糖年糕。夏天,每天都有棒冰,装在一个竹壳平口保温瓶里,当天就能卖光。到了秋天,会有几条棉花胎出售,为过冬增添点防寒物品。
有一回我去买学习用品,来到小卖部,忽然发现钱不见了。我把身上所有衣裤口袋都翻遍,没有!急得我直跺脚,这可是我存了好久,还特意和母亲用零碎的钱换的一张伍角的“大票”。
我顺着来时的路线仔细寻找,路边、花草中、排水沟里都没有,会丢到哪里去了呢?愁得我啥事都不想做。晚上睡觉脱衣服,手无意中摸了一下小短裤后面的口袋感到有东西,掏出来一看正是那“失踪”一天的伍角钱,原来是前天晚上自己放在小口袋里忘记了,开心得我直傻笑。
营业员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不知道他姓什么,矮矮的个子,消瘦的脸膛,头发已经见白,戴一副深度眼镜,穿一件灰色的中山装,两只手臂上始终戴一副花布袖套,说一口浦东上海话。
老伯很勤快,动作麻利,每天都忙忙碌碌的,经常看到他用一把台秤重量刻度定位好,在托盘上垫一张牛皮纸,然后用铲子把五香豆、鱼皮花生一包包称好,动作熟练地包成三角包。
每个月末,小店都要盘货清点,能看到老伯摆在算盘上的右手五指熟练地在算盘上“飞舞”,算珠的碰撞能发出有节奏的清脆声,左手则拿着笔不停在纸上书写数目,着实好功底。
长大了,进入中学,去的机会少了,渐渐的,小卖部随着岁月淡出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