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丈母娘的“插队”生活

  ■周彭庚 文

  因受我们的“牵连”,做了近30年纺织厂挡车工的丈母娘过了8个月的“插队生活”。

  1976年6月8日凌晨,丈母娘从上海乘船辗转到了我们住处,大约是“宝宝”也想尽早加入欢迎外婆的行列吧,他竟迫不及待,不顾医生的预料和判断,在外婆到来几小时,就匆匆出来见识新世界了。丈母娘也由此开始了农村“插队”生活。

  丈母娘原在国棉九厂,技术熟练,人缘也好,在她提出“退休”时,车间里的几位领导很是不舍,再三挽留。但为了照顾在农村插队的大女儿“坐月子”,她毅然决然地谢绝了。在她心里,总感到对大女儿有一丝“亏欠”——三个孩子中,两个小的都进了上海工厂,生活稳定,有可靠保障,唯有大女儿先是插场到黑龙江,后转插到南通,颠颠簸簸,经济窘迫。她总想尽自己之力接济、弥补一点儿。她常对邻居说:“三个孩子我要‘一碗水端平’。”其实,下乡插队,是大势所趋,岂是哪个家长所能决定的?因此,对丈母娘来农村照顾,我们并不完全赞同。因为我们知道,她到我们这儿来,遇到的困难恐怕很多。

  丈母娘住在控江二村的“两万户”房子里。当时,“两万户”的房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算得上蛮好的了 。而我们乡下的房子,土墙草顶,泥地糙壁,寒天钻风夏无风,冬少阳光夏漏光,雨天滴水湿淋淋,晴天少光暗蒙蒙。尤为不便的是,那时农村“无(自来)水无电无煤气”,河沟里的水虽清澈,但要从河里提到家里,也颇费力气。就着河坡挖的“土台阶”,滴了水滑溜溜的,极易摔跤。蹲在岸边淘米洗菜,低头伸颈,曲腿弯腰,很是吃力。烧饭是土灶,点燃柴火是第一道关。不掌握“少塞柴草中间架空”的窍门,会满屋飘烟。这些,没能难倒丈母娘,毕竟是做了几十年家务的老手了。而且,我们也都不是“甩手掌柜”,都把需要做的事尽力做好。最难过的是,在上海,手一按,家里就亮堂堂的,而我们点的是煤油灯,丈母娘点一次灯,往往要连续擦好几根火柴;即使点亮了,光线也暗,油烟大,还常被风吹熄。丈母娘又不敢走乡间夜路,一到晚上,只好窝在家里,抱着外孙踱来踱去,嘴里哼哼唱唱,这就是她的娱乐生活了。有好几次,我看到她朝着霞光映红半边天的东南方向张望,我知道,她在想家了,那儿,还有她的老公和一双儿女呢。我们劝她回上海,她只是摇头,一段时间的乡间生活,她更体会到大女儿的不易,放不下这儿呀。

  丈母娘为人和善,邻居们来玩,见到她带去的香皂、雪花膏、花露水,甚至牙膏、牙刷、塑料梳子等东西十分好奇,或许也带有点妒忌,总是边说怪话“我说上海人怎么那么白的呢,是搽出来的啊”边挤眉弄眼,有时,他摸摸、你挖挖、我搽搽,一瓶雪花膏,没几天就底朝了天。有些怪话,丈母娘虽听不全懂,但从说话人的表情和语气上也能揣摩得出来,但她总是以笑相回应。有几次被我听到,欲反唇相讥,她总是阻止我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嘛。”我知道,她是时时、处处为我们着想,能和干部、群众搞好关系,哪怕自己多付出点儿劳累,受点儿委屈,何必在意呢!

  就在那时,她果真为我们办成了一件难办之事。当时,承蒙公社照顾,我们夫妻俩都在附近的学校代课,虽是“泥饭碗”,也引得一些人眼红,要我们把代课金上交生产队,再给我们记工分。我们当然不愿意——代课金每月24元,而且月月发放;记工分就大不一样了,就是每天给我们记10分工,也只有3毛钱左右一天,何况,还记不到10分呢,而且,到年底才能结算,平时无钱可用不说,结算时亏空透支也是极有可能的。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时段,两个知青与相当于一级“组织”的生产队和“贫下中农”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在硬顶难顶住、服软心不甘的两难之时,丈母娘烧了好几个上海菜,请队长、会计及贫下中农代表来“协商”了一下,自此,此事就再也无人提及了。他们念念难忘的是“上海外婆烧菜真好吃,红烧脚爪粘得沾嘴唇呢”。

  “无(自来)水无电无煤气”的生活固然可以凭意志克服,大自然的威力就不是能凭意志战胜了。冬天来临,寒风在无遮无挡的江海大地上肆意乱刮。虽然丈母娘添加了衣服,双手仍冻得通红,手背肿胀得近乎“透明”,似乎一碰就要裂开。我们十分心疼,再三劝说她早回上海,但她却坚持到放寒假跟我们一起回上海。回到上海不久,她的手就消肿了。她开玩笑说:“老天爷也特别关照当地人,欺负外来人呀。”这句话包含多少感慨、无奈、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丈母娘为我们的付出,她对子女的厚爱,对家人的深情,对他人的宽容,我们都牢记在心。妻子退休后,立即“抛下”我到上海,尽心尽力照顾她的起居。在丈母娘的身上,我们明白了“上梁端直下梁正”对好家风的形成实在有太重要的意义。我们兄妹三个家庭,家家和睦,三家之间,来往密切,从未有任何口角。我们更明白,好家风代代传承,每一代人都要参与、积累、充实、丰富。

  但眼下,却流传着一些宣扬及时行乐的“心灵鸡汤”,少数人被这些馊鸡汤灌得晕头转向,“白天旅游,晚上跳舞,饭店常坐,钞票全光,亲情全抛,唯有自乐”,他们心中上无望眼欲穿的老父老母,下无焦头烂额的子女儿孙,只顾自己“今日有酒今日醉”;还有个流传甚广的“不脱手说”,认定“小必啃老,老须防小”,家人之间,要相互提防、算计。如此“鸡汤”,稍有常识和辨别能力的人,谁会喝它?

  丈母娘是一个平凡的劳动妇女,但她身上有着我们民族凝聚的优秀传统的闪光点,是我们该永远传承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丈母娘的“插队”生活
远方
摄影的乐趣
学无止境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丈母娘的“插队”生活 2019-08-24 2 2019年08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