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史籍可以发现,蝗灾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久远。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昆虫防控专家西里尔·皮乌说:“必须指出,蝗虫早已泛滥成灾。早在埃及法老时代,就有非洲沙漠蝗虫的记载。我们今天看到的蝗虫入侵在这种环境中已经见怪不怪了。同样地,阿根廷早在殖民时期就出现了蝗虫问题。因此,阿根廷研究出作物保护机制以预防蝗灾。”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农民十分害怕蝗虫。皮乌说:“蝗虫善于在干旱的环境中单独生长,种群密度低。但当良好的条件助推种群繁殖时,蝗虫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它们会从单独阶段转变为我们所说的合群阶段。”
这便是问题所在。雨水充沛时,如果不使用杀虫剂进行控制,少量的蝗虫会迅速转变为蝗灾。这种情况几乎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同时发生。对于较贫困的国家而言,蝗灾会成为食品安全的威胁,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研究员基思·克雷斯曼是沙漠蝗虫领域的主要专家之一,他认为这种现象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是“一种巧合”。
专家指出,非洲反复出现的飓风促进了蝗虫的繁殖。皮乌说,南美洲在蝗虫种群监控方面明显存在漏洞。
关于气候变化对蝗灾的影响,皮乌和克雷斯曼均持保留意见。然而,飓风等极端自然现象的增多可能导致各国不得不面对更加频繁的蝗灾。
克雷斯曼说:“如果你改变环境,无论是砍伐森林、开凿沟渠还是在干旱地区种植,都会改变这种生物的栖息地,你可能会制造出从未想象过的新栖息地。以砍伐森林为例,这样会制造大片开放区域,蝗虫就喜欢在这样的地方产卵。” ■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