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时,语文课本中有司马光砸缸救孩童的故事。当年我笫一次知道了司马光,甚为佩服他聪明有胆识。司马光的祖籍是如今的山西,出生于河南信阳光山,就萌发了去河南拜访这位大家故地的期盼。
时值仲夏,我的一位河南朋友有事要回家乡光山,邀我游玩数日。我正好借此一遂访司马光故居之夙愿。
司马光故居就在河南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也是司马光的出生地。进入故居景区,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繁忙的喧闹,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纱幕阻隔在外,广阔的场地宁静安谧。近故居处立有石碑,上书“司马光故居”。抬眼望,古色古香的两扇对开大门呈现眼前,门楣上“司马府”三个大字遒劲而典雅。门前有七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入古老的院落。
甫进院内,便是那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铜塑情景。大缸被司马光砸成一个大洞,一小孩正趴在大缸流出的水中,几个孩童或伸双臂欲扶落水者,或双手合成喇叭状作呼救状,或伫立于缸旁作惊异态。个个孩童栩栩如生,整个群塑场景气氛紧张,又洋溢砸缸后小伙得救的庆幸之情。院落中央有小桥流水,花草繁茂,曲径通幽。
南面是司马光生平展室。展室玻璃框内有一状如枕头的圆木引人注目。据介绍,司马光学习勤奋刻苦,他怕睡觉耽误学习,就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那圆木枕头极易滚动,只要一翻身,木枕就滚了起来将他惊醒,便起身继续读书学习,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起名为“警枕”。
生平展室讲述了司马光一生中经历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政见不同,反对变法。这使我想起了中学时有篇课文是王安石所写《答司马谏议书》。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写信指责王安石的变法举措,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责作了反驳。虽二人政见不同,但都为国为民,君子和而不同。司马光一生中另一大事,即耗时十九年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此部巨著是中国历史上笫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从周朝写起到五代。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影响之大,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展室里还展示了司马光不少著作,如《翰林诗草》《游山行记》《司马文正公集》和他所作部分诗词作品《山头春色》《夏日西斋书事》《晓霁》等,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