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理工团队用光改变世界: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让海量数据实现“随身带”有了可能
能装进口袋的“大数据中心”

  ■记者 高靓

  本报讯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数据的使用量正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然而现有的存储技术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2月25日,上海理工大学未来光学实验室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顾敏院士团队在《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光信息存储技术领域让海量数据实现“随身带”有了可能。未来,或许人们也能像科幻片中演绎的一样,从口袋里轻松掏出一个“大数据中心”,随时都能找到需要的数据。

  据测算,到2025年,全球生成的数据总量预计达到175 ZB(泽字节,1ZB等于10亿TB即太字节),如果将这么多数据存储在蓝光光盘上,则光盘堆栈的高度将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23倍,开发能够容纳如此大量数据的存储技术迫在眉睫。

  不断增长的信息存储需求催生大数据中心的广泛使用,这些数据中心能量消耗巨大(约占全球电力供应的3%),且依赖于基于磁记录的硬盘驱动器,该硬盘驱动器的存储容量有限(单盘片数据存储量最大为2 TB),使用寿命一般只有3至5年。利用激光实现的光存储技术有望满足以上数据存储需求,同时可以有效节省成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光存储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光的衍射性质限制了可达到的信息位大小,限制了光盘的存储容量,光盘存储容量仍然被限制在几个TB。

  对此,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团队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晓刚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研究,论文“基于上转换共振能量转移的纳米级光学写入技术(Nanoscale optical writing through upconversion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发表于《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研究的实验工作由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后西蒙尼·拉蒙(Simone Lamon)博士完成。

  这是一项旨在解决海量大数据光存储技术瓶颈的研究,此研究通过镧系元素(稀土元素之一)掺杂的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和氧化石墨烯结合,实现低功率的光学写入纳米级信息位(纳米级是指1至100纳米的大小,其中1纳米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为下一代光信息存储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案。研究所开发的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将大大提高数据密度,可以生产出在所有可用光学技术中具有最大存储容量的光盘,预计1张12厘米的光盘数据存储量可以达到700 TB,相当于28000张蓝光光盘的存储量。此外,此技术使用一种新的纳米复合材料,将氧化石墨烯与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结合在一起,使用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将亚衍射信息位写入纳米复合材料,在结构光照明下局部还原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稀的过程通过共振能量转移来完成,从而降低能耗,延长光学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与传统光学写入技术使用昂贵且笨重的脉冲激光器相比,此技术使用便宜的连续波激光器,大大降低了成本。

  这一系列创新发现为大容量光数据存储技术提供更便宜、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同时适于光盘的低成本批量生产,应用潜力巨大,为解决全球数据存储挑战开辟了新途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能装进口袋的“大数据中心”
多方伸出援手 爱“不罕见”
“爱心菜精准达”持续进行中
让“余粮”抵达最需要的人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能装进口袋的“大数据中心” 2021-03-02 2 2021年03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