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顺佳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社区康复服务是帮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今年3月,杨浦正式启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积极整合政府职能部门、专业医院、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依托殷行街道阳光心园,建立“心港湾”社区康复服务基地,为精障患者社区康复提供专业支撑和社会支持。日前,一系列以“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活动,在殷行一村内的“心港湾”社区康复服务基地拉开了序幕。
他们,不仅仅是患者
“量血压请在那边排队”“理发服务在隔壁房间,大家请跟我往这边走”……可以是签到员、测温员,也可以是现场引导员……现年50岁的老陈(化名)戴着眼镜,满脸笑容,穿梭于各场便民服务活动。接受他热情服务的市民们也许想不到,这是一位精神残疾等级三级的精神障碍人士,同时也是精神障碍志愿者团队的骨干力量。
整理场地、测量体温、帮助签到,一大早,老陈所在的精神障碍志愿者团队就忙开了。这支队伍成立于2017年,自杨浦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就开始了每季度一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帮助社工开展社区辅助工作,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共享单车整治等活动。未来还有望与老年人家庭结对,为老人提供服务。
一位社工告诉记者,老陈是这支志愿者团队的首批成员之一。曾经的他比较沉默,从不和他人往来,然而现在,他愿意拉着居民们聊天,笑容变多了,也变得更有自信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精障人士志愿者分工明确,工作起来有条不紊。“我们做志愿者的时间都不长,但每一次活动,我们都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服务居民。以前,我只把自己当病人,成为志愿者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也能温暖他人,回馈社会。看到大家的笑容,我觉得很满足。”老陈告诉记者。
积极探索运行“1+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运作机制
活动中,区民政局开设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讲座,大力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提高精障人士自我保护意识。律师选取《残疾人保障法》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等相关章节,细致地进行了讲解。
“精障患者还能不能再就业?”现场,不少精障人士从自身关心的劳动就业等方面向律师提问。律师用实例让他们知晓,在充分评估环境对病情的影响后,精障人士是完全能够重回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
此外,为了让精障人士在社区中获得更多的朋辈支持,专业社工带领精障人士来到街道阳光之家,开展了一场融合活动。他们齐声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曲目,然后又与阳光之家学员一起玩大风车游戏,度过了一段愉快、充实的时光。据悉,该系列活动共吸引100多名社区精障人士参加。
据介绍,在试点工作中,杨浦积极探索运行“1+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运作机制。“1”是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与残联、精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行信息交互,并与“社区云”、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充分对接。“3”则是建立康复转介、就业转介、社区支持等三项机制。
为全力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到今年年底,杨浦将通过试点探索制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协议范本,建立服务对象登记和个案管理制度,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工作经验,稳步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运行机制基本成型。
相关链接
去年,一家名为“Healing Coffee”的咖啡馆在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开业。与普通咖啡馆不同的是,它从收银、制作到清洁、维护、盘账,都由精神障碍患者全程运营。像这样真正面向精神障碍患者的职业能力康复平台,在国内尚属罕见。
据介绍,开设“Healing Coffee”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平台,让学员们有一个平等工作、学习的机会。“心健康,心希望”职业能力培训基地是由杨浦区残联与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共同发起,面向全区精神残疾人士的培训平台。“Healing Coffee”是它首个对外运营的项目。
据统计,绝大多数出院的精神障碍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功能衰退,导致无法正常回归社会。“精神障碍患者往往比智力障碍患者更难被社会所接受。”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负责人解释说,比如有的患者因长期患病和药物副作用,一些动作变得僵硬,这会对他们的今后就业造成很大困扰。“在出院患者中,能够真正回归工作岗位的少之又少,可能连一成都没有。”
目前在国内,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的康复资源仍比较匮乏,尚处于初始阶段。而“心健康,心希望”职业能力培训基地显然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它旨在运用新型康复理论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精神康复服务,预防疾病复发,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