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家庭医生既是居民健康和医保费用的双重“守门人”,也是加快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大健康格局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以家庭医生为代表的社区医务人员,参与承担重点人员排查、隔离健康观察、道口体温检测信息核查、发热筛查零报告等工作,在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将家庭医生服务进一步延伸,丰富其内涵,更好地守住社区的“健康之门”呢?
关注职业人群:融合资源,提升服务软实力
为与职业人群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近日,“与家庭医生共建未来——关注职业人群”主题宣传活动在杨浦区互联宝地举行。
大桥街道、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互联宝地、长阳创谷、城市概念、四季复地4个园区签订三方共建协议,搭建平台、融合资源,为功能社区人群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加大服务力度的同时,基层医院提高自身医疗水平也同样重要。当天,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曲伸专家团队与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签订全科团队专科化建设合作协议。今后,专家团队将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实力,并打造一批具有全科理论基础与专科能力水平过硬的复合型家庭医生。
活动现场,曲伸围绕“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干预”,开展了一场通俗易懂的科普讲座,现场互动热烈。
白领是亚健康高发人群,他们因长期久坐、熬夜、不良坐姿、长时间面对电脑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颈肩部僵直,容易患上颈椎病、腰痛等病症。
为了让园区白领亲身体验现代康复理疗技术,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将理疗仪器也搬到了现场。这些理疗项目能有效缓解肩颈部疼痛、肌肉紧张、腰部疼痛等症状,以及腱鞘炎、网球肘、膝关节等疾病。“能在公司门口享受健康服务,我觉得很方便。”前来参加体验活动的园区创业者梅裔表示,以后不仅小毛小病可以就近治疗了,自己和家人有健康问题时,也有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咨询服务。
让中医更多参与重点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
如何让中医更多地参与社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简、便、廉、验”的特点,造福社区居民?日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派中医“杨氏针灸”大桥社区传承基地在长隆家庭医生工作站揭牌成立,中医药服务会在大桥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杨氏针灸”是海派中医著名流派,其学术传承人杨容自幼跟随祖父杨永璇,耳濡目染,深受家学熏陶。行医四十多年,杨容全面集成了祖传“杨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专科特色,并使之与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相结合,在临床上力创“中医全方位综合疗法”,走出了中医临床学的新路。她在周浦医院继承杨氏针灸流派特色创建的“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病变特色专科”,成为上海有影响的中医特色专科之一。 2011年,杨氏针灸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了解,目前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获评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简便廉验”为主旨,在社区积极推广中医药服务,开展中药饮片、针灸、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探索“冬病夏治”三伏贴、“冬令进补”膏方等季节性治疗项目。
同时,该院依托上海市名老中医特色传承继承人、海派妇科流派及区中医药青年骨干等人才培养等项目,大力开展中医药服务品牌建设,努力培养中心自己的名医、名术。目前,医院医师高以谦入选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人才项目,师承海派“杨氏针灸”杨容,在院开展“杨氏特色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程慧琴入选海派中医妇科流派专科联盟基层人才培养项目,师从海派朱氏妇科第四代传人胡国华;张光辉师从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院长王自平,擅长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病、膝关节疼痛等骨关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