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年的中小学劳动课

  ■卞林夫 文

  古稀之年,回忆当年学生时代的劳动课,历历如在眼前。

  小学时,我们曾在黄浦区一家名为黎明手帕厂的车间劳动,为一叠叠完工的手帕剪须。因为从缝纫机上下来的手帕都有一根长长的尾巴,这么简单的活儿非小学生莫属。但如果你分心走神,剪刀剪到了手帕,那正品就成了废品。

  1961年秋天我考入格致中学。当时学习苏联实行中学五年制,不叫初一初二而称中一中二,到中三时,不学苏联了,又改为初三。格致是全市名校之一,格致的劳动课也颇有特色。

  格致有校办工厂,校办工厂里车钳铣刨一应俱全。我们第一节劳动课,便是工厂的老师教我们学钳工。每人领到一把大锉刀,一块鞋底样的铁板。铁板大约有1厘米厚。我们的任务是用锉刀把电焊割下的铁板四周挫平挫光滑,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校办工厂的产品之一,小皮匠的铁脚板。

  校办工厂的老师认真教我们如何用锉刀:站好弓步、夹稳工件、双手用力、只推不拉,每隔15分钟,有老师来检查质量和进度。质量第一,进度第二,这节课做不完,下节课继续。当然,手套工作服是没有的,时间久了,也会弄出些老茧。几十年后同学聚会,有进工厂当了钳工的,徒子徒孙都达到八级了,也许那就是在格致校办工厂练出的基本功。当时女生做什么,我们无暇顾及,也许是装配吧!校办工厂是有经济效益的,老师学生都有一点福利。

  记忆犹新的,还有学校组织的倒马桶。那时黄浦区大小弄堂平民百姓谁家不用马桶?初三那年暑假,学校就组织我们帮助清洁工倒马桶。上海的八月火伞高张炎威如炽,但清晨4、5点却是凉风习习。我们起了个大早,每人被分配给一个清洁工阿姨协助推粪车。“马桶拎出来啊!”那吆喝声是阿姨的专利,我们只是助推粪车,为倒干净的马桶加一勺水。在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又脏又臭又没有工作服,连手套都没有,来到自己家的弄堂更觉得别扭。虽说我那时已入团,懂得艰苦的劳动能锻炼自己,但这活儿毕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好在天才蒙蒙亮,弄堂里人影稀疏,把马桶拎出来的又回去睡觉了,没碰到熟人。走了十几条弄堂,天已亮了,洗洗手,回家。

  高中时,我们在大达码头运货,在上钢五厂战高温,但记忆最深的还是初中的校办工厂和倒马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后来到上海郊区农村参加双抢,也不觉得是回事了,后来到西双版纳插队,看到傣族刀耕火种不施肥,反倒觉得不习惯。

  但愿现在中小学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文化
   第07版:旅游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图片新闻
鱼虾乐
父亲的故事
当年的中小学劳动课
有一种美味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当年的中小学劳动课 2021-06-17 2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